
【醫】 strophulus pruriginosus
drama; intense; play; severe
itch; tickle
【醫】 itch; itching
【醫】 aestus volaticus; gum rash; lichen infantum; strophulus
strophulus infantum; tooth rash
劇癢性嬰兒苔癬(Jù yǎng xìng yīng'ér tái xuǎn),英文對應術語為Prurigo Infantilis 或Infantile Papular Dermatitis,是一種常見于嬰幼兒的慢性、劇烈瘙癢性皮膚病。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與特征:
劇癢性 (Pruritic)
指疾病的核心特征為劇烈瘙癢(Intense itching),常導緻患兒哭鬧不安、搔抓皮膚,甚至繼發感染。瘙癢程度通常遠超普通濕疹。
嬰兒 (Infantile)
特指發病群體為嬰兒期兒童(多見于3個月至2歲),與嬰幼兒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皮膚屏障功能脆弱相關。
苔癬 (Lichenoid)
描述皮損形态為苔藓樣變(Lichenification),即皮膚因反複搔抓增厚、粗糙,出現類似苔藓的斑塊或丘疹,表面可見鱗屑。
對稱分布于四肢伸側(如肘、膝)、軀幹,呈紅色或膚色堅硬丘疹(Papules),直徑1-3mm,頂端可有小水疱。搔抓後融合成苔藓化斑塊。
慢性反複發作,與環境刺激(如摩擦、汗液)、過敏原(食物、塵螨)相關,夏季易加重。
需與特應性皮炎、疥瘡、蟲咬皮炎區分,确診需結合病史及皮膚鏡檢。
目前認為與免疫異常和皮膚屏障缺陷有關: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 2020版. 鍊接
Schachner LA, et al. Elsevier, 2018. P. 215-218.
Griffiths CEM, et al. Wiley-Blackwell, 2016. Chapter 39.3.
注:本文内容整合自皮膚病學權威指南與教材,符合循證醫學原則。臨床診療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劇癢性嬰兒苔癬”可能與嬰兒濕疹(中醫稱“奶癬”)或苔藓樣皮膚病變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中醫視角
中醫稱嬰兒濕疹為“奶癬”或“胎斂瘡”,主要表現為顔面部皮膚粟粒狀紅疹,伴隨劇烈瘙癢,可因濕熱或風熱引起,分為幹性(風熱型)和濕性(濕熱型)兩類。病程較長時,皮膚可能出現苔癬樣增厚。
現代醫學關聯
可能與“苔藓樣瘙癢症”或“神經性皮炎”相關,表現為皮膚角化性斑塊、劇烈瘙癢,嬰兒因抓撓可能導緻苔癬樣變。
藥物幹預
日常護理
若皮損滲液減少、紅斑消退,提示好轉;若症狀加重或繼發感染,需及時就醫。嬰兒用藥需嚴格遵循醫生指導,避免自行使用強效激素類藥物。
(更多細節可參考健康一線、北方網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