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vercautious; prim; restrained
拘謹的(jū jǐn de)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指言行過分謹慎約束,流露出不自然或緊張的狀态。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文化維度解析:
指因過度注重禮節或缺乏自信而表現出的僵硬、放不開的狀态。
例句:
他在陌生場合顯得很拘謹,不敢主動發言。(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Reserved
側重性格内向的沉默克制,如:
She is reserved with strangers but lively among friends.
(來源:《牛津英漢雙解詞典》第10版)
Stiff
強調肢體或态度的生硬不自然,如:
His stiff manner made the meeting awkward.
(來源:《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Ill at ease
描述因緊張産生的局促感,如:
Newcomers often feel ill at ease during formal dinners.
(來源:《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第6版)
該詞隱含對"得體行為"的過度關注,常見于正式場合(如學術會議、傳統儀式)或跨文化交際中。與英語文化相比,中文語境更強調"拘謹"可能導緻的溝通隔閡,需通過肢體語言緩和(如微笑、放松姿态)。
自然(natural)/灑脫(unconstrained)強調放松狀态,如:
她的演講自然流暢,毫無拘謹之态。(來源:《漢語形容詞用法詞典》)
"拘謹的"映射了行為規範與心理狀态的互動關系,其英譯需根據具體場景選擇對應詞。理解該詞有助于跨文化交際中的適應性調整。
“拘謹”是一個形容詞,指人的言行過分謹慎、拘束而不自然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人在言語或行動上過于謹慎,顯得不自然,常因過度在意他人看法或環境壓力而産生。例如:“他初次上台發言時顯得很拘謹。”
詞性結構
由“拘”(拘束)和“謹”(謹慎)兩個語素并列構成,強調既受限制又過分小心。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梁章钜《退庵隨筆·躬行》,原文提到“拘謹之人”難以在學術争鳴中引領風氣。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日常對話或文學描寫,反映人際交往中的微妙狀态。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來源,可參考漢典、樂樂課堂等平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