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emen citri reticulatae
桔核(jú hé)是漢語中表示柑橘類果實種子的專業術語,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譯為"tangerine seed" 或"mandarin orange seed"。該詞由“桔”(指柑橘屬水果)和“核”(果核、種子)組成,屬于名詞性詞彙,常用于植物學、中醫藥學及食品加工領域。
在傳統中醫典籍中,桔核被記載為藥用材料,《中華本草》指出其性味苦、平,歸肝經,具有理氣散結、止痛的功效,主治疝氣疼痛、乳房結塊等症狀。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桔核含檸檬苦素類化合物及揮發油成分,具有抗炎與抗氧化作用(《中藥大辭典》。
例句:
相關術語擴展:
以上釋義綜合了《漢英中醫辭典》及《中國植物志》的學術定義。
“桔核”實際應為“橘核”,是橘子的種子經幹燥後形成的中藥材。以下是關于橘核的詳細解釋:
來源
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幹燥成熟種子,通常在果實成熟後收集、洗淨并曬幹。
别名
橘子仁、橘子核、橘米等。
性狀
呈卵形或卵圓形,長約7-10毫米,表面淡黃白色至灰白色,種仁兩片,富油性,味苦。
性味歸經
味苦,性平;歸肝、腎經。
核心功效
用法用量
一般用量3-9克,需搗碎後煎服或入丸散劑。
“桔核”可能是“橘核”的誤寫,二者實為同一藥材。橘核在中醫典籍中多寫作“橘核”,而“桔”為“橘”的俗寫,部分地區可能混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