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doctrine of absolute equalizaton
絕對平均主義(absolute equalitarianism)指在分配領域主張無差别、無條件均分社會資源或財富的極端平等思想。該概念最早見于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内的錯誤思想》(1929年),特指紅軍初創時期部分官兵要求物資分配的機械均等化現象。
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該術語對應英文翻譯為"absolute egalitarianism",常與utilitarianism(功利主義)形成對比,強調忽視個體貢獻差異的強制平均分配模式。《中國哲學大辭典》将其定義為"主張消滅一切差别,要求人與人之間在工作條件、生活條件、物質分配和個人需要等方面絕對均等"的理論形态。
該思想在經濟學領域被批判為違背價值規律,例如劍橋大學發展研究中心指出,絕對平均主義在農業集體化實踐中容易導緻勞動積極性下降。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則強調其與馬克思主義"按勞分配"原則的本質區别,認為前者屬于前工業化社會的空想平等觀。
絕對平均主義是一種主張在社會財富、勞動報酬、生活條件等各方面實現人人絕對平等的社會思潮,其核心特征可歸納如下:
基本内涵
要求物質分配、待遇、工作條件等完全均等化,否定個體差異和按勞分配原則。其核心理念是"消滅一切差别",追求結果而非機會的平等。
曆史根源
起源于小農經濟與個體手工業時代,原始社會的平均分配傳統是其早期形态。封建社會農民階級為反抗剝削提出的"平分土地"主張,成為該思想的重要發展節點。
分配方式
主張工資、福利等資源完全平均分配,例如要求傷兵醫療費不分傷情輕重均攤,反對因工作需要産生的待遇差異(如軍官騎馬)。
實踐特征
表現為對"特殊化"的極端排斥,包括住房面積、勤務分配等細節的絕對均等要求,甚至出現"甯願共同停滞也不接受部分進步"的極端案例。
進步性
在封建制度瓦解過程中,其"平分地主財産"主張具有反剝削的積極意義。
局限性
本質上屬于小生産者維護自身利益的空想,在工業化社會中會挫傷勞動積極性,阻礙生産力發展。現代經濟學認為這是無法實現的"弱者思維"。
該思想在當代常表現為"大鍋飯"現象,相關研究表明,完全平均的分配制度會使勞動生産率下降20%-40%(參考中薛暮橋的實證分析)。當前社會更強調機會平等與按貢獻分配的有機結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