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 into mourning
lift; raise; act; choose; deed; elect; enumerate; heave; start; whole
grief; mourning; pity; sorrow
"舉哀"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可分為三個層次:
核心詞義:指通過特定儀式表達集體哀悼的行為,對應英文翻譯為"observe mourning"或"hold a memorial ceremony",常見于官方場合或公衆人物的追悼活動。中國社科院《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舉行哀悼儀式",強調儀式的正式性與群體參與性。
語境應用: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及正式文書,如《人民日報》在報道國家公祭儀式時使用"舉哀三日"表述(2020年報道存檔)。在宗教語境中,佛教典籍《法苑珠林》記載的"鳴鐘舉哀",則指向特定儀軌的喪禮程式。
文化對比:相較于英語中"mourning"側重情感狀态,"舉哀"更強調通過擊鼓、鳴鐘等物質載體實現禮制表達,這種差異在《中西殡葬文化比較研究》(商務印書館,2019)中有詳細論述。美國漢學家Ebrey在《劍橋中國宋代史》中,将皇室"舉哀"儀式英譯為"imperial mourning protocols",突出其制度規範性。
權威文獻參考:
“舉哀”是漢語中與喪葬禮儀相關的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在喪禮中通過高聲哭泣或特定儀式表達哀悼之情。這一行為既是情感宣洩,也是傳統禮儀的一部分,常見于古代文獻和習俗中。
喪禮中的哀悼行為
指親屬或相關人員在喪事期間高聲號哭,如《東觀漢記》記載陳龜去世後民衆“舉哀”祭奠。這種儀式化的哭泣具有公開表達悲痛的作用。
辦理喪事的代稱
部分文獻中擴展為喪事籌備,如《三國演義》描述劉表死後“舉哀報喪”,即包含發喪、治喪等流程。
特殊文化内涵
儒家禮制對舉哀有嚴格規範,包括哭喪時長、服飾要求等,如《查字典》提到儒家“嚴格規定舉哀期”。
當代多用于曆史文獻解讀或傳統禮儀研究,日常生活中更常用“哀悼”“治喪”等現代詞彙替代。部分方言區仍保留類似習俗,但形式已簡化。
(可通過來源、2、4、5、6查閱更多曆史用例及文化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