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near escape; a near touch; escape from death
"九死一生"是漢語中描述極端危險境遇的經典成語,字面釋義為"經曆九次死亡威脅後獲得一次生存機會"。從漢英對照詞典學視角分析,《現代漢語詞典》将其英譯為"a narrow escape from death"或"survival after multiple mortal dangers",精準傳遞了中文原意中概率極低的幸存概念。該成語源自屈原《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經過語義演變,現代用法多指在災難、戰争或重大事故中曆經艱險存活的情形。
《中華成語大辭典》指出該成語包含三層遞進語義:①危險程度呈指數級增長(九為虛指極多);②生存概率呈斷崖式下降;③幸存結果具有偶然性特征。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高級翻譯詞典》特别強調其修辭效果,建議英文語境中可根據場景選用"cheat death repeatedly"(強調規避危險行為)或"miraculous survival"(突出不可思議的幸存結果)等差異化譯法。
在跨文化交際中,北京外國語大學漢英對比研究中心建議注意三點使用差異:1) 中文側重過程描述,英文習慣結果表達;2) 中文"九"作為文化數詞不可直譯為"nine";3) 英語對應表達常含宗教色彩(如"by the grace of God"),而中文表述保持世俗化特征。
“九死一生”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經曆極大危險而幸存,或情況極度危急,存活希望渺茫。其中“九”表示次數極多,并非實指,“一生”則強調幸存概率極低。
源自戰國時期屈原的《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唐代劉良注解為“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進一步明确了成語的生死攸關之意。
“九”在古漢語中常作虛數,表示極多(如“九牛一毛”),此處凸顯危險頻發與生機微渺的對比。
如需更具體的曆史用例或語境分析,可參考《離騷》及相關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