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護車(jiùhùchē)在漢英詞典中的标準翻譯為“ambulance”,指配備專業醫療設備、用于緊急運送病患或傷員的特種車輛。根據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救護車需符合國家标準GB/T 19056-2021,配備心電監護儀、氧氣瓶等基礎生命支持設備,并由持證醫護人員隨車監護。
從功能分類看,救護車可分為三類:1)普通型(B型),用于基礎生命支持;2)重症監護型(C型),配備呼吸機等高級設備;3)負壓救護車,專用于傳染病防控。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醫療服務系統指南》強調,救護車響應時間應控制在8分鐘以内以提升救治成功率。
現代救護車的發展可追溯至19世紀中葉的克裡米亞戰争,英國護士弗洛倫斯·南丁格爾首次系統化應用傷員運輸概念。中國首輛标準化救護車于1951年在上海投入使用,現全國注冊救護車數量已超7.8萬輛(數據源自《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4》)。
救護車是一種專門用于醫療急救的車輛,其核心功能是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快速醫療援助和轉運服務。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該詞含義:
1. 定義與功能
救護車(英文:ambulance)源自拉丁語“ambulare”(移動),最早指戰場上的移動醫療帳篷,後演變為現代車輛形态。其主要任務包括運送傷病員至醫療機構,并在途中實施基礎急救措施,如止血、心肺複蘇等。
2. 設備配置
現代救護車通常配備專業醫療設備,例如擔架、呼吸機、除顫器、心電圖機及急救藥品等。部分特種救護車還設有新生兒保溫箱或手術設備,以滿足不同急救需求。
3. 詞源與曆史發展
“Ambulance”一詞的曆史可追溯至15世紀西班牙戰場,原意為“移動的野戰醫院”。20世紀60年代後,救護車從單純運輸工具發展為具備現場急救能力的移動醫療單元。
4. 标識與通行特權
車體反向書寫“AMBULANCE”字樣(如Ǝ⅃AMᙠA
),便于前車通過後視鏡快速識别。執行任務時,救護車可依法使用警燈警報、逆向行駛等交通特權以縮短救援時間。
總結來看,救護車既是急救體系的重要載體,也體現了語言演變與醫療技術發展的結合。其設計和服務模式持續優化,旨在為急危重症患者争取“黃金救援時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