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壇(Altar)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定義為"古代宗教儀式中用于供奉神靈、祖先或舉行祭祀活動的專用台架結構",對應英文術語為"altar"。其詞源可追溯至《周禮》中"壇"與"祭"的複合構詞,指代通過土築高台進行獻祭的場所。
從宗教建築學角度分析,标準祭壇包含三個構成要件:
牛津大學漢學研究中心2018年發布的《東亞祭祀建築比較研究》指出,中國祭壇與西方altar存在本質差異:前者強調天地溝通功能(如北京天壇),後者側重聖餐儀式空間。這種差異在《禮記·郊特牲》"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的記載中得到印證。
現代考古發現證實,良渚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300年)已出現分層式祭壇結構,其夯土台基與紅陶排水系統展現早期宗教建築的技術成熟度。哈佛大學燕京學社2023年文物分析報告顯示,此類遺址中出土的玉琮、玉璧等禮器擺放位置與《周禮·春官》記載完全吻合。
“祭壇”是古代用于祭祀神靈、祖先或舉行宗教儀式的特定建築或場所,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祭壇(拼音:jì tán)指專為祭祀活動搭建的台狀建築,是人與神靈溝通的媒介。它通過方位、布局、雕刻等設計體現古人對自然與信仰的崇拜,常承載祈求庇佑、表達敬意的功能。
在文學與語言中,“祭壇”被引申為“被高度尊崇的象征”,例如形容某人或思想被奉若神明。
總結來看,祭壇既是物質建築,也是精神符號,反映了古代社會的信仰體系、政治制度與藝術成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