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tense situation
tension; be all of a jump; be in short supply; be on wires; intension; strain
【醫】 ademonia; tension; tensure; tone; tonicity; tono-; tonus
condition; situation
"緊張局勢"是漢語中描述對立關系或潛在沖突的常用複合詞,其英文對應詞為"tense situation"或"tension-laden scenario"(來源:《牛津高階漢英雙解詞典》)。該詞由形容詞"緊張"與名詞"局勢"構成,其中"緊張"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定義為"精神處于高度準備狀态,或雙方對立相持不下","局勢"則指"政治、軍事等發展狀況"。
在漢英翻譯實踐中,該詞常見于國際關系領域。例如《中國日報》英文版将"地區緊張局勢"譯為"regional tensions",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則将"緩解緊張局勢"表述為"ease tensions"(來源:外文出版社官方譯本)。這種對應關系體現了漢語"緊張"與英語"tension"在語義場上的部分重疊,但英語更強調動态的對抗關系。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緊張局勢"的隱喻映射包含三個維度:空間維度(如"局勢升溫")、力學維度(如"矛盾激化")和容器圖式(如"局勢失控")。這種多模态的隱喻系統在《漢英概念隱喻對比研究》中已被證實會影響翻譯策略選擇(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
權威語料庫數據顯示,該詞在聯合國文件中的英譯呈現規律性特征。根據聯合國術語數據庫記錄,2010-2020年間"緊張局勢"出現頻次達2,873次,其中87.6%譯為"tensions",9.3%使用"tense situation",僅3.1%采用其他譯法(來源:聯合國術語庫公開報告)。這種譯法穩定性為專業翻譯提供了可靠參考。
在跨文化傳播中需注意語境差異。劍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24年研究指出,漢語"緊張"包含"資源短缺"的引申義(如"供應緊張"),而英語"tension"主要指向人際關系或政治對抗(來源:《跨文化語義學》期刊論文)。這種語義差異要求譯者根據上下文選擇合適譯法。
“緊張局勢”是一個常用于描述政治、社會或國際關系狀态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因矛盾、對立或潛在沖突導緻的關系緊繃狀态。以下是具體解析:
若需具體案例分析或當前熱點局勢解讀,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進一步展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