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monetary measures
金融措施(Financial Measures)指政府或金融機構為實現特定經濟目标而實施的貨币調控與資本管理手段,在中英雙語語境中常對應“monetary policy tools”或“financial regulation mechanisms”。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展開詳解:
核心定義與中英對照
中文“金融措施”涵蓋利率調整、存款準備金率操作等貨币工具。英文術語“monetary policy”更強調央行對貨币供應量的調控,而“financial measures”則包含跨境資本流動限制等結構性政策。
主要分類與示例
曆史應用與效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美國通過《緊急經濟穩定法案》實施問題資産救助計劃(TARP),中文文獻統稱為“金融救援方案”。此類措施在漢英法律文本中需注意術語對等性,例如“去杠杆化”對應“deleveraging”。
國際協作框架
巴塞爾協議(Basel Accords)作為跨國金融措施協調範本,中文官方文件将其核心内容譯為“資本充足率監管标準”。此類術語在漢英翻譯中需保持與原始協議的實質一緻性。
金融措施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通過調節貨币供應、信貸政策、利率水平等工具,對金融市場和經濟活動進行幹預的手段,旨在實現經濟穩定、促進增長或應對風險。以下是具體解釋:
金融措施(Monetary Action)屬于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通過調節貨币流通和信用活動,影響市場資金成本及流動性。例如: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
貨币政策調節
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基準利率(如存貸款利率)、控制貨币供應量(如M2)或實施公開市場操作(買賣國債),直接影響市場資金成本。例如:降低利率可刺激企業貸款和居民消費。
定向調控工具
包括定向降準(針對特定金融機構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定向再貸款(向特定領域提供低息貸款),以精準支持小微企業、綠色産業等薄弱環節。
金融機構支持
通過貸款擔保、貼息補助等方式降低融資成本,鼓勵銀行向實體經濟放貸,例如疫情期間對中小企業的專項信貸支持。
風險管理工具
利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對沖價格波動風險,或通過保險機制補償意外損失,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如需更完整的政策案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