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ndersch's nerve
quiet; calm; safe; set
heart; mind; morals; virtue
apply; bestow; carry out; execute; grant; use
【醫】 apply
family name; surname
nerve
【醫】 nerve; nervi; nervus; neur-; neuro-
安德施氏神經(Arnold's nerve),中文标準譯名為阿諾德神經,是迷走神經(vagus nerve)的一個分支,在解剖學中更規範的名稱是迷走神經耳支(auricular branch of vagus nerve)。該神經因其由德國解剖學家弗裡德裡希·阿諾德(Friedrich Arnold, 1803–1890)首次詳細描述而得名。
解剖位置與走行
阿諾德神經起源于迷走神經的上神經節(頸靜脈節),穿經颞骨的乳突小管,最終分布于外耳道後壁及耳廓後部的皮膚。其走行路徑與面神經分支有交通支連接。
生理功能
作為軀體感覺神經,主要傳導外耳道、鼓膜外表面及耳廓後下區域的痛覺、溫度覺和觸覺。其刺激可能引發反射性咳嗽(稱為“耳咳反射”),是迷走神經反射的組成部分。
臨床關聯
明确描述迷走神經耳支的起源、走行及支配區域,強調其與頸靜脈孔和面神經的解剖關系(第41版,第27章)。
定義“Arnold's nerve”為迷走神經耳支的同義詞,并标注其命名來源(第28版)。
分析該神經在耳咳反射中的作用及病理狀态下的表現(第9版,第10章)。
注:因該術語屬專業解剖學名詞,建議進一步查閱上述權威教材或PubMed Central(PMC)收錄的綜述(如關鍵詞“auricular vagus nerve anatomy”)獲取最新研究進展。
“安德施氏神經”(Andersch's nerve)是一個醫學解剖學術語,其名稱來源于人名。具體解釋如下:
詞源構成
該術語由“安德施”(Andersch)和“神經”組成。其中“安德施”可能指向18-19世紀的德國解剖學家Carl Samuel Andersch(1735-1820),他因研究岩小神經(tympanic nerve)而聞名。
醫學定位(推測)
由于資料有限,結合曆史背景推測,該神經可能指岩小神經(tympanic nerve)的分支,屬于舌咽神經的一部分,參與耳部與咽喉的神經調控。
現存信息局限性
目前可查證的中英文資料中,關于“安德施氏神經”的詳細描述較少,建議參考權威醫學文獻(如《格氏解剖學》)或專業詞典以獲取更精準的解剖學定義和功能說明。
注:以上部分内容為基于詞源和醫學史的合理推測,非直接引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