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s and flags
"旌旗"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常見的禮儀性旗幟,其漢英對應概念在權威詞典中具有雙重文化内涵。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旌"原指用牦牛尾和羽毛裝飾的旗杆,後泛指旗幟;"旗"為繪有圖案的布質标識物,二者合稱指代儀仗用旗。
在軍事語境中,《牛津漢英大詞典》将其譯為"military flags and banners",特指古代軍隊中區分部屬、傳遞信號的戰旗,如《孫子兵法》所述"旌旗辎重,所以一人之耳目也"的指揮功能。禮制層面,《大中華漢英詞典》标注為"ceremonial banners",指代皇家儀仗、祭祀典禮中使用的裝飾性旗幟,如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出警入跸圖》所繪皇家儀仗旗陣。
該詞蘊含的文化象征在《漢英綜合大辭典》中延伸為"symbol of honor",常見于文學典故,如《三國演義》"旌旗蔽空"描繪的壯闊軍容,英語世界多采用直譯加注的方式保留文化意象。現代漢語保留其比喻義,如"改革旌旗"等政治修辭,對應英文慣用"banner of reform"的隱喻表達。
旌旗(jīng qí)的詳細解釋如下:
旗幟的總稱
泛指各類用于軍事、儀仗等場合的旗幟。例如《周禮·春官·司常》中記載“凡軍事,建旌旗”,說明其與古代軍事活動密切相關。
其中,“旌”原指用羽毛裝飾的旗幟(多用于基層部隊),“旗”指布面繪有圖案的旗幟(多用于高層部隊),後統稱“旌旗”。
借指軍士或軍隊
如唐代王昌齡《青樓曲》中“旌旗十萬宿長楊”,以及陳毅《梅嶺三章》中“旌旗十萬斬閻羅”,均以旌旗代指士兵或軍隊規模。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詞典(如、4、6)或文學典籍中的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