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y intribute
進貢(jìn gòng)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to offer tribute 或to pay tribute,指附屬國、藩屬或地方政權向中央王朝或宗主國呈獻物品以示臣服、歸順或維系關系的行為。其内涵包含以下三層:
政治從屬關系
進貢是古代東亞朝貢體系的核心環節,體現等級化的國際秩序。藩屬國通過定期進獻本地特産(如珠寶、珍獸、工藝品),換取中原王朝的冊封、軍事保護與貿易特許。例如,朝鮮、越南等藩屬國需按定制向中國皇帝進貢。英文常譯為"pay tribute to the suzerain state",強調政治依附性。
禮儀性與象征意義
進貢儀式具有嚴格的禮制規範,如《周禮》記載的“九貢”制度。貢品象征藩屬對宗主國文化權威的認可,而中原王朝的回賜(如絲綢、典籍)則彰顯“厚往薄來”的統治倫理。英文表述"symbolic submission through ritual offerings" 突出其文化象征功能。
現代引申用法
當代語境中,“進貢”可隱喻下級對上級的強制性利益輸送(含貶義),如"local businesses were forced to pay tribute to corrupt officials"(企業被迫向貪官進貢)。此用法強調非自願的進獻行為。
權威來源參考:
同義詞辨析:
“進貢”是一個曆史性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封建時代藩屬國向宗主國,或臣民向君主呈獻禮品的政治行為。這種行為既是經濟上的物資輸送,也是政治臣服的象征。
現代語境中可比喻為“為求便利而送禮”,含諷刺意味。例如:“員工為升職向領導進貢”。
《紅樓夢》第二十五回提到“暹羅進貢的茶葉”,反映清代朝貢體系的實物體現。
近義詞包括“納貢”“貢獻”,反義詞如“索取”“征收”。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原文用例或曆史制度細節,可參考《五代史平話》《唐國史補》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