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京劇英文解釋翻譯、京劇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Beijing opera

分詞翻譯:

劇的英語翻譯:

drama; intense; play; severe

專業解析

京劇 (Jīngjù / Beijing Opera)

京劇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形成于19世紀中期的北京,融合了徽劇、漢調、昆曲、秦腔等藝術形式,被譽為中國“國粹”。其藝術表現集唱、念、做、打于一體,以程式化的表演、華麗的服飾、獨特的臉譜和虛拟化的舞台手法聞名于世。

一、核心藝術特征

  1. 唱腔與音樂

    京劇音樂以西皮(Xipi)、二黃(Erhuang)為主,輔以吹打、弦樂伴奏。西皮高亢激越,多表現激烈情節;二黃深沉舒緩,適于抒情段落。伴奏樂器以京胡、月琴、鼓闆為核心。

    來源: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

  2. 表演程式

    • 唱(Singing):依角色行當采用不同發聲技法,如老生真嗓、旦角假嗓。
    • 念(Dialogue):分韻白(詩化語言)和京白(口語化對白),講究抑揚頓挫。
    • 做(Acting):通過手勢、步态、身段傳遞情感,如“水袖功”“翎子功”。
    • 打(Acrobatics):武打動作高度程式化,結合武術與舞蹈,分“把子功”(兵器)和“毯子功”(翻跌)。

      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3. 角色行當(Role Types)

    分生(男性角色)、旦(女性角色)、淨(花臉)、丑(喜劇角色)四大行當,每類再細分(如武生、青衣、銅錘花臉等)。臉譜色彩象征人物性格——紅表忠勇(關羽)、黑表剛直(包拯)、白表奸詐(曹操)。

    來源:《中國京劇百科全書》

二、文化價值與國際影響

京劇于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其美學體系(如虛拟性、象征性)深刻影響了世界戲劇發展。梅蘭芳等藝術家的海外巡演(如1930年訪美)推動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國際傳播。

來源: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參考資料

  1. 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 京劇藝術簡論 http://www.jingjufoundation.cn/art
  2.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京劇 http://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4700
  3. UNESCO. Peking Opera https://ich.unesco.org/en/RL/peking-opera-00418

網絡擴展解釋

京劇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其名稱解釋及相關信息如下:

一、基本定義

京劇又稱“平劇”“京戲”,起源于清代中葉(約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由徽調(徽劇)、漢調(漢劇)在北京融合演變而成,并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藝術特點。其核心聲腔以西皮、二黃為主,伴奏以胡琴(京胡)和鑼鼓為核心樂器,表演體系被列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

二、起源與發展

  1. 形成背景:1790年四大徽班(三慶、四喜、春台、和春)進京演出,與湖北漢調藝人合作,逐步融合昆曲、梆子等劇種元素。
  2. 名稱演變:早期稱“皮黃戲”,上海觀衆因北京特色稱其為“京戲”,後因藝術水平卓越被尊為“國劇”。

三、藝術特征

  1. 表演體系:包含唱、念、做、打四種表現手法,行當分為生(男性角色)、旦(女性角色)、淨(花臉)、丑(喜劇角色)四大類。
  2. 音樂結構:采用闆式變化體,文場(管弦樂)以胡琴為主,武場(打擊樂)以鼓闆為核心。
  3. 舞台元素:包含程式化的動作、臉譜符號系統,以及華麗的戲服與妝容。

四、文化地位

京劇被列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首,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10年列入聯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其藝術形式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符號。

如需進一步了解專業術語(如“挂兒”“行旋”等音樂名詞),可參考具體戲曲研究資料。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