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economic effects; economic results
在漢英詞典框架下,“經濟效果”指經濟活動産生的實際效益與資源投入之間的量化關系,英文對應為“economic effect”或“economic outcome”。其核心含義包含三方面:
資源轉化效率:通過生産要素(如勞動力、資本)的合理配置實現産出最大化。例如,世界銀行在《2023年全球經濟展望》中指出,技術升級可提升制造業的“全要素生産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形成正向經濟效果。
成本收益平衡:經濟效果強調投入成本與預期收益的比值優化。牛津大學《經濟學原理》将其定義為“單位資源消耗所獲得的有效成果”,例如降低能源消耗同時維持産出水平。
宏觀與微觀維度:微觀層面涉及企業利潤、市場份額等指标;宏觀層面則關聯GDP增長、就業率等國家經濟數據。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在2024年報告中,以政策刺激對通脹率的影響為例,說明經濟效果的跨層級關聯性。
該術語在應用時常與“經濟效益”(economic efficiency)交叉,但後者更側重長期可持續性,而經濟效果包含短期量化評估,如劍橋大學《經濟學術語手冊》對兩者差異的界定。
經濟效果是經濟學中衡量經濟活動效率的核心概念,以下為詳細解釋:
經濟效果指生産活動中勞動成果(産出)與勞動耗費(投入)的對比關系,反映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其核心是投入産出比,即用最少資源獲得最大收益。例如,企業通過技術改造降低生産成本并提高産量,即體現經濟效果的優化。
比率式:經濟效果=勞動成果/勞動耗費
適用于衡量單位投入的産出效率,如生産每件産品的能耗。
差式:經濟效果=勞動成果−勞動耗費
用于評估經濟活動的淨收益,如項目總利潤扣除成本後的餘額。
方法 | 特點 | 適用場景 |
---|---|---|
成本效益分析 | 比較貨币化成本與效益,計算差值或比率 | 公共項目可行性評估 |
投資回收期法 | 計算收回初始投資的時間,忽略資金時間價值 | 短期項目風險評估 |
淨現值法(NPV) | 折現未來現金流,考慮資金時間價值 | 長期投資項目決策 |
示例:某工廠投入100萬元生産設備(勞動占用),年度原材料消耗50萬元(勞動消耗),産出商品價值200萬元。其經濟效果比率為200/(100+50)=1.33,差值為200−150=50萬元;若考慮設備折舊(間接消耗),需進一步細化計算。
注:評估時需結合行業特點與社會需求,避免片面追求數值最大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