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ilateral paralysis; diplegia
【醫】 amb-; ambi-; ambo-; amphi-
paralysis
兩側癱(Bilateral Paralysis)在醫學領域指人體兩側對稱部位同時出現的運動功能喪失現象,常見于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或神經肌肉疾病。該術語對應的英文表述為"bilateral paralysis"或"diplegia",其中"diplegia"特指身體兩側對稱部位的癱瘓,如腦癱患者常見的雙下肢癱瘓(下肢雙癱)。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神經系統疾病分類标準,兩側癱可分為痙攣性癱瘓與弛緩性癱瘓兩種類型。痙攣性癱瘓多由大腦皮層運動區或錐體束損傷引起,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弛緩性癱瘓則常見于脊髓前角細胞或周圍神經損傷,伴隨肌張力降低、反射減弱。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的MeSH醫學主題詞表将其歸類為"Paralysis"的下位詞,強調其雙側對稱性的臨床特征。典型病因包括脊髓損傷(如T6以上椎體骨折)、多發性硬化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等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在新生兒領域,早産兒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症是導緻下肢雙癱的主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兩側癱”通常指身體兩側對稱部位的癱瘓,具體含義需結合部位區分。以下是不同類型的兩側癱瘓解釋:
雙側面癱
指雙側面部肌肉癱瘓,表現為表情肌功能障礙,如額紋消失、眼閉合不全、口角下垂等。常見原因包括貝爾面癱(急性周圍性面癱,占60%-75%)、中耳膽脂瘤或神經系統疾病。
截癱(雙下肢癱)
指雙側下肢對稱性癱瘓,多由脊髓損傷(如胸腰段病變)引起,可能伴隨感覺障礙或自主神經功能異常。
四肢癱
即兩側上下肢均癱瘓,常見于高位脊髓損傷(如頸段病變)或廣泛性腦損傷(如嚴重腦卒中)。
雙側偏癱
較為罕見,指兩側半身均出現癱瘓,通常由雙側大腦半球病變(如多次腦卒中)導緻,表現為肢體運動能力嚴重下降。
臨床分類依據:
根據癱瘓程度可分為完全性癱(無自主運動)和不完全性癱(部分肌力保留),需通過神經學檢查(如肌力分級、影像學)明确病因和損傷部位。
建議結合具體症狀及醫學檢查進一步評估病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