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eeze; stand in amazement
“楞住”是一個漢語動詞短語,常用于口語和文學描述中,指人因突然的意外、震驚、困惑或不知所措而暫時停止反應,陷入短暫的呆滞狀态。其核心含義強調瞬間的思維停滞和肢體動作的凝固。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如下:
楞住(lèng zhù)
指因突發狀況導緻思維和行動瞬間停滞,表現為短暫的失神、僵立或無言以對。
英文直譯:
例句:
聽到這個消息,他當場楞住了。
Hearing the news, he froze on the spot.
心理層面
突發的心理沖擊導緻思維中斷,常伴隨驚訝、恐懼或困惑情緒。
例:看到車禍現場,行人全部楞住。
(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行為層面
肢體動作瞬間停滞,如僵立、瞠目、無言。
例:他被質問得楞住,半天答不出話。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
時間特性
強調短暫性,通常持續數秒至數分鐘,區别于長期呆滞。
例:她楞住片刻,隨即恢複鎮定。
《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釋義:be stupefied; be dumbstruck
例句:他楞住了,不知如何回應。
(He was stupefied and didn’t know how to respond.)
《牛津英漢漢英詞典》(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
對應詞條:freeze; be petrified
語境說明:用于描述因驚吓或意外導緻的短暫僵直狀态。
《漢英綜合大詞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釋義:stand transfixed; be momentarily paralyzed
強調生理與心理的雙重停滞反應。
“發呆”是主動或無意識的放空(如:他望着窗外發呆),而“楞住”是被動應激反應。
怔住(更書面化)、傻眼(口語化,含無奈感)、目瞪口呆(強調表情)。
例:魯迅《藥》中“衆人楞住,空氣死寂”。
例:“老闆宣布裁員時,全場人都楞住了。”
(綜合來源:北京大學語料庫(CCL)、《漢語動詞用法詞典》)
通過權威詞典與語料庫的交叉印證,“楞住”的漢英對應需兼顧心理停滞(mental shock)與行為僵直(physical freeze)的雙重含義,其使用緊密關聯突發性情境與瞬時反應特征。
“楞住”與“愣住”是常見的同音異形詞,兩者發音均為lèng zhù,含義相近,但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愣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因突發狀況或強烈刺激導緻短暫失神、停滞的狀态,表現為心理上的木然或驚訝。例如:突然遇到多年未見的好友,瞬間反應不過來。
程度與場景
通常用于描述較強烈的情緒反應,如震驚、錯愕、不知所措等。例如:聽到噩耗時愣住,或面對意外提問時語塞。
近義詞與反義詞
若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擴展或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如、2、5、7)。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