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比較成本英文解釋翻譯、比較成本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法】 comparative costs

分詞翻譯:

比較的英語翻譯:

compare; assimilate; confront; comparison; comparatively; relatively
【計】 compare; match
【醫】 cf.; confero
【經】 compare; comparison

成本的英語翻譯:

costing
【經】 cost; cost,insurance,freight by plane; degression

專業解析

在經濟學與國際貿易理論中,"比較成本"(Comparative Cost)是指不同國家或地區在生産相同商品時存在的相對效率差異,這一概念是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基礎。根據李嘉圖的經典模型,即使一國在所有商品生産上均處于絕對劣勢,仍可通過專業化生産并出口其相對成本較低的商品,實現貿易雙方的互利共赢。

核心内容解析

  1. 理論基礎

    比較成本理論強調生産成本的相對性,而非絕對數值。例如,若A國生産1單位布匹需2小時勞動,生産1單位葡萄酒需4小時;B國生産布匹需4小時,葡萄酒需6小時,則A國在布匹生産上具有比較優勢(2/4 < 4/6),B國在葡萄酒上的機會成本更低(6/4 > 4/2),雙方可通過分工提升整體效率。

  2. 實際應用

    該理論解釋了國際貿易的底層邏輯,例如發展中國家出口勞動密集型産品、發達國家出口技術密集型産品的現象。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全球貿易報告》中指出,比較成本差異是推動全球價值鍊分工的核心動力[參考來源:WTO Annual Report 2024]。

  3. 動态演化

    現代經濟學進一步擴展了比較成本的内涵,引入技術進步、規模經濟等變量。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國際經濟學研究》中提到,數字貿易時代,數據要素的成本比較正重塑傳統貿易模式[參考來源: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145, 2025]。

權威定義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比較成本(Comparative Cost)是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核心概念,由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19世紀初提出,用于解釋國際分工和貿易互利的基礎。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核心思想

比較成本指不同國家生産同一種産品的相對成本差異,即通過比較兩國生産不同産品的機會成本來決定分工方向。例如,若A國生産甲産品的成本低于乙産品,而B國生産乙産品的成本相對更低,則兩國應分别專注于生産具有相對優勢的産品,并通過貿易交換,實現整體效率提升。

2.理論基礎

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即使一國在所有産品生産上均處于絕對劣勢,仍可通過集中生産劣勢較小的産品(即比較優勢)參與國際貿易。例如:

3.意義與應用

4.公式表達

比較優勢可通過機會成本公式體現:
若國家A生産商品X和Y的成本分别為(C{AX})和(C{AY}),國家B為(C{BX})和(C{BY}),當滿足
$$ frac{C{AX}}{C{BX}} < frac{C{AY}}{C{BY}} $$
時,A國應生産X,B國生産Y,雙方通過貿易獲益。

比較成本理論強調“兩優取重,兩劣擇輕”的分工原則,突破了絕對成本理論的局限性,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更普適的解釋框架。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