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弱"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指代年老體弱的社會群體,其概念包含生理機能衰退與社會關懷需求雙重屬性。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英雙解版的解釋,"老"對應英文"old"或"elderly","弱"譯為"weak"或"infirm",組合使用時特指"the elderly and physically vulnerable population"(年長且身體虛弱的人群)。
該詞在《牛津高階漢英詞典》中被注解為複合名詞短語"the old and weak",強調該群體因年齡增長導緻的體力衰退特征,常與"病殘"并列為需要特殊關照的社會成員。而《新世紀漢英大詞典》進一步擴展其語境應用,指出該詞可引申為"those requiring social assistance due to frailty",即因身體虛弱需要社會援助的群體,常見于社會保障政策文本。
從社會語言學視角,《漢英綜合辭典》特别标注其語用色彩,說明該詞在現代中文裡多用于社會服務、公共福利等正式語境,對應英文表述除直譯外,亦可采用"vulnerable seniors"等符合當代社會關懷意識的譯法。
“老弱”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代老年人與弱勢群體
由“老”和“弱”組合而成,強調年老體衰或身體虛弱的人群,如《墨子·非命上》中提到“将養老弱”,即需照料這類群體。
部分典籍(如《逸周書》《孟子》)中,“老弱”也泛指不同年齡段中的弱勢者,如《孟子·梁惠王下》以“老弱”與“壯者”對比,體現生存困境。
年齡與體質的劃分
古代對“老弱”有明确界定:如《史記·項羽本紀》注釋“未二十三為弱,過五十六為老”,可見“弱”指未成年的年輕人,“老”則指年長者。
反義詞為“少壯”,如《三國演義》中“老弱”與“強壯”的對比,體現體力與生存能力的差異。
總結來看,“老弱”既包含年齡和體能的客觀劃分,也承載着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側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