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marginal disutility of labor
勞動的邊際無效性(Marginal Disutility of Labor)是經濟學中描述勞動者對額外工作單位所産生主觀感受的概念,其核心含義為:當勞動時間持續增加時,每增加一單位勞動時間給勞動者帶來的負效用(如疲勞、壓力、機會成本)會逐漸增大。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結合經濟學原理進行解釋:
指人類為生産商品或服務付出的體力和腦力活動。在經濟學中與資本、土地并列為生産要素。
指“新增一單位”的增量概念,例如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邊際收益(Marginal Revenue)。
與“效用”(Utility)相對,表示某種行為帶來的主觀痛苦或負滿足感。勞動的無效性特指工作引起的身心負擔。
完整術語:
勞動的邊際無效性 =Marginal Disutility of Labor
(注:英文直譯強調“勞動帶來的邊際負效用”)
該概念源于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勞動供給領域的應用:
公式表示為:
$$ MD_L = frac{Delta DU}{Delta L} $$
其中 ( MD_L ) 為邊際無效性,( Delta DU ) 是負效用增量,( Delta L ) 是勞動增量。
典型表現:
勞動者會比較邊際無效性 與工資的邊際效用:
政策制定需考慮邊際無效性對勞動者福利的影響(例:歐盟《工作時間指令》限制周工時不得超過48小時)。
對“Disutility of Labor”的定義強調其主觀性與決策關聯性。
将邊際無效性歸類為勞動經濟學核心概念,關聯勞動供給曲線分析。
實證研究顯示,過高邊際無效性是導緻發達國家勞動參與率下降的因素之一。
該概念與邊際産出遞減(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的區别:
兩者共同解釋為何長期加班反而降低總産出效率。
勞動的邊際無效性(marginal disutility of labor)是經濟學中描述勞動投入與負效用關系的概念,具體指每增加一單位勞動(如工作時間延長)所帶來新增的負面感受或痛苦。其核心含義和擴展解釋如下:
在勞動供給理論中,勞動者決策會權衡邊際收益(如工資)與邊際無效性:
例如,一名員工已工作8小時,若加班1小時:
通過這一概念,可以更深入地分析勞動力市場的個體決策行為,以及政策(如最低工資、加班法規)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