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gging; persnickety
prate; prattle; chatter; be garrulous; gab; nag; tootle; verbalize
"唠叨的"是現代漢語中描述重複性、瑣碎言語行為的形容詞,對應英語詞彙為"nagging"或"garrulous"。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第821頁的釋義,該詞特指"說話啰嗦、反複叮囑"的語言狀态,常見于家庭對話場景,如"唠叨的母親再三提醒孩子添衣"。
在漢英對譯層面,《牛津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牛津大學出版社,2018)第1123頁指出,"nagging"除表示"持續抱怨"外,還包含"出于關心的反複提醒"語義層次。例如"nagging cough"直譯為"煩人的咳嗽",但"nagging parents"則需根據語境理解為"唠叨的父母"。
該詞的詞性轉換規律顯示:動詞形式"唠叨"對應英語"nag",如"她整天唠叨丈夫戒煙"可譯為"She keeps nagging her husband to quit smoking";形容詞"唠叨的"則對應"nagging"作定語,如"唠叨的鄰居"譯為"a nagging neighbor"(《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在語義辨析方面,《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第1458頁強調:"唠叨的"與近義詞"啰嗦的"存在細微差異——前者側重"重複性叮囑",後者強調"冗長繁瑣"。如會議發言冗長用"啰嗦的",而母親叮囑添衣則用"唠叨的"。
語用學研究表明(《漢語語用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該詞在跨文化交際中常産生語義偏移。英語"nagging"多含負面評價,而漢語"唠叨的"在特定語境可傳遞關懷意味,如"老人的唠叨裡透着關心"。這種文化差異需在漢英互譯時通過語境補償策略處理。
“唠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指說話或寫文章時重複啰嗦,圍繞同一話題或道理反複叙述,缺乏簡潔性。
例:母親總唠叨孩子注意保暖。
例:同事對工作流程不滿,開會時不停唠叨。
《紅樓夢》第五五回:“李纨急得隻勸,趙姨娘隻唠叨。”
魯迅曾用“唠叨”諷刺文風啰嗦的現象。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走進中關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