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now sth. thoroughly; thoroughly cooked
"爛熟的"在漢英詞典中有兩層核心含義:
一、物理狀态的完全熟透 指食物經長時間烹煮達到極度軟爛的狀态,對應英文翻譯為"overcooked to mushiness"或"disintegrated from overcooking"。這種用法常見于烹饪領域,如"牛肉炖得爛熟的"可譯為"beef stewed to falling-apart tenderness"(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二、認知層面的絕對熟悉 表示對知識技能的完全掌握,對應英文"thoroughly mastered"或"have something at one's fingertips"。該語義源自《朱子語類》"讀書須讀到不忍舍處,方是爛熟",現代用法如"他對操作流程爛熟于心"譯為"He has the operational procedures down pat"(來源:《牛津漢英大詞典》第三版)。
詞義演變顯示該詞從具象烹饪術語發展為抽象認知概念,體現了漢語詞彙的隱喻擴展規律。比較英語習語"know something like the back of one's hand"可發現不同語言對"熟悉"概念的不同具象表達(來源:劍橋英語習語詞典)。
“爛熟”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字面意義
指果實、肉類或菜肴等煮得極為熟透的狀态。例如:“櫻桃爛熟滴階紅”(蘇轼詩句),或“魚膠熬得爛熟”(《說嶽全傳》)。
引申意義
形容對知識、技能等掌握得極其熟練或透徹。例如:“台詞背得爛熟”,或“對教材爛熟于心”。
常見搭配:
語境差異:
在古漢語中可指“精神不振”(如“性實疏緩,思之爛熟”),但現代多用于褒義,強調熟練或透徹。
“爛熟”既可描述物理狀态的熟透,也可比喻對事物的精通,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其成語“滾瓜爛熟”更凸顯熟練程度,常用于學習或表演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