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莨菪(Làngdà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植物學和藥學含義的名詞,其英文對應詞為Henbane。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植物學定義
莨菪指茄科天仙子屬(Hyoscyamus)的有毒草本植物,尤指黑莨菪(Hyoscyamus niger)。其植株特征為全株被黏性腺毛,葉片卵形或長橢圓形,花呈漏鬥狀、黃綠色帶紫色脈紋,蒴果卵球形,内含多數細小種子 。
藥用部位與成分
其幹燥成熟種子入藥,稱"天仙子"(Semen Hyoscyami),主要含生物堿如莨菪堿(Hyoscyamine)、東莨菪堿(Scopolamine)及阿托品(Atropine),具有中樞神經抑制作用 。
源自中古英語 henne-bana(字面義“殺雞者”),因該植物曾用于毒殺家禽得名。現代英文釋義為:
A poisonous Eurasian plant of the nightshade family, with sticky hairy leaves and unpleasant-smelling flowers.
(一種原産于歐亞大陸的有毒茄科植物,具黏性多毛葉片及氣味難聞的花。)
中醫用途
莨菪種子(天仙子)為毒性中藥,需炮制後使用。功能主治包括解痙止痛、安神定喘,傳統用于胃痛、癫狂、咳喘等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明确标注其用量禁忌 。
西方曆史記載
在歐洲,黑莨菪曾被用作巫術藥劑成分,其緻幻特性與宗教儀式關聯。古希臘醫學家迪奧斯科裡德斯(Dioscorides)在《藥物論》中描述其麻醉效果 。
定義莨菪為茄科植物莨菪的種子,詳述其性味歸經、藥理毒理及臨床應用 。
收錄 Hyoscyamus niger L. 的形态特征與地理分布 。
規定天仙子的質量标準與用法用量 。
"Henbane" 詞條闡釋其植物學特性與曆史用途 。
“莨菪”是一個植物名稱,具有藥用和植物學上的雙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莨菪(學名:Hyoscyamus niger)是茄科天仙子屬植物,其名稱由“莨”(làng)和“菪”(dàng)組成,兩字均為草字頭,表明其為草本植物。其根、葉、種子等部分均可入藥,但含生物堿(如莨菪堿、東莨菪堿),具有一定毒性,需謹慎使用。
莨菪屬植物多為草本,如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高約1米,葉長圓形,花俯垂,果球形,分布于中國甘肅、青海等地(《》)。其根粗大,含鎮痛解痙成分,用于治療胃腸疾病、外傷出血等。
莨菪類藥物需嚴格遵醫囑使用,過量可能導緻中毒(如口幹、幻覺)。傳統藥方中常配伍甘草、五靈脂等以中和毒性(《》藥方2)。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