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 is impolite not to reciprocate
"來而不往非禮也"是中國傳統禮儀思想的核心表述,出自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上》,原文為"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該成語的漢英詞典釋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1. 字面釋義與翻譯對照
《外研社現代漢英詞典》将其直譯為"If one party comes but does not reciprocate, it is against etiquette",完整呈現"reciprocity"(互惠性)的核心概念。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大辭典》則采用意譯"Mutual courtesy is fundamental to proper social conduct",強調社會交往的雙向性。
2. 文化哲學内涵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禮記新解》指出,該訓誡體現儒家"禮"的三重維度:行為規範、道德義務和宇宙秩序。中國社會科學院《儒家倫理研究》特别強調,這種互惠原則不同于西方契約精神,其本質是情感共鳴的儀式化表達。
3. 現代應用延伸
北京外國語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該原則在當代國際交往中演化為"reciprocal diplomacy"(對等外交)的理論基礎,如中美建交初期"乒乓外交"的互動模式。商務印書館《成語源流考》考證發現,該表達在16世紀已通過傳教士文獻進入歐洲思想界,影響啟蒙時期的社交禮儀觀形成。
“來而不往非禮也”是源自《禮記》的經典名句,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展開解釋:
源自《禮記·曲禮上》的原文:“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強調禮尚往來的雙向性,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社會交往的互惠原則。
該成語雖原指禮節,但現代用法不局限于積極互動,需根據語境判斷性質。英文翻譯“It is impolite not to reciprocate”(不回報即失禮),亦體現其雙向性本質。
如需進一步了解《禮記》中禮制體系, 中的完整原文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