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al amarum
bitter; hard; hardship; suffer from; suffering
【醫】 picro
sal; salt
【醫】 halo-; sal; salt
苦鹽(Bitter salt)是硫酸鎂(Magnesium sulfate)的常見中文别名,其英文對應詞為"Epsom salt"。該化合物在漢英詞典中通常标注為無機鹽類物質,化學式為: $$ MgSO_4·7H_2O $$
化學性質
苦鹽為含鎂離子的硫酸鹽結晶水合物,易溶于水,味苦且無臭,溶液呈中性。幹燥狀态下易吸潮,加熱至150°C會失去結晶水生成無水硫酸鎂(來源:美國藥典NF标準)。
命名溯源
英文名"Epsom salt"源自英國埃普索姆鎮(Epsom),17世紀當地礦泉首次分離出此物質(來源:大英百科全書化學卷)。
應用領域
・醫藥用途:口服可作瀉藥,注射劑用于糾正低鎂血症(來源: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藥物庫)
・農業應用:補充土壤鎂元素,提升植物葉綠素合成(來源:國際植物營養學會白皮書)
・工業用途:紡織印染助劑、造紙工業添加劑(來源:中國化工産品大全)
物化參數
密度1.68 g/cm³,熔點1124°C(無水态),CAS登錄號為10034-99-8(來源:PubChem化合物數據庫)。
英國藥典(BP 2024)明确将其列為電解質補充劑原料,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标準清單(2023版)收錄注射用硫酸鎂為妊娠子痫急救藥物。
“苦鹽”一詞主要有以下解釋:
基本含義 指古代祭祀使用的粒狀粗鹽,屬于未經精細加工的天然鹽。《周禮·天官·鹽人》記載:“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賈公彥注疏中說明“苦”通“盬”,即鹽池中自然結晶的顆鹽。
字義解析
文獻佐證 多部典籍如《說文解字》《詩經》均提到“苦鹽”與粗制鹽的關聯,說明該詞在古代屬常見用法。
現代延伸 部分資料提到“苦鹽”在現代化學中可指七水硫酸鎂(瀉鹽),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權威性較低。
建議:若需研究古代文獻中的鹽類物質,可進一步查閱《周禮》注疏及漢代訓诂學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