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olie
"苦力"(kǔlì) 作為漢語詞彙,在漢英詞典中對應的英文翻譯主要為"coolie",其定義包含以下核心語義與曆史背景:
詞源與基本釋義
"Coolie" 源自印地語 "qulī"(意為“勞工”)或泰米爾語 "kūli"(工資),19世紀通過殖民貿易傳入英語,指代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非技術工人。漢英詞典中通常将其定義為"an unskilled laborer hired for low-wage, physically demanding work"(受雇從事低收入高強度體力勞動的非技術工人),常見于搬運、建築、農業等領域。
曆史語境與争議性
該詞與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華人及南亞勞工移民史緊密關聯。例如,在《牛津英語詞典》中,"coolie" 被标注為曆史術語,特指"a term for indentured or forced laborers from Asia during colonial periods"(殖民時期來自亞洲的契約或強制勞工)。這類勞工多受雇于歐美殖民地的鐵路建設、種植園工程等。
現代語義擴展與替代用語
當代漢英詞典(如《新世紀漢英大詞典》)指出,因"coolie"隱含殖民壓迫與種族歧視色彩,學術及正式文本中傾向使用"migrant worker"(農民工)或"manual laborer"(體力勞動者)等中性表述。世界史學者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在《華人移民與全球勞工史》中強調,此類術語更符合現代勞工權益保護的語境。
參考資料
“苦力”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綜合解析:
詞源與基本釋義
曆史語義演變
文學與社會語境
使用注意
建議在正式場合使用更中性的表達,如需了解殖民時期勞工史,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中的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