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inquina
quina
hull; husk; leather; naughty; peel; skin; surface; tegument
【醫】 commune integumentum; Cort.; cortex; cortices; cutis; derm; derma-
dermat-; dermato-; dermo; integument; integumentum; skin
奎納皮(cinchona bark)是傳統漢英詞典中記錄的重要藥用植物原料,其英文對應詞源自西班牙語"quina"。該詞專指金雞納樹(Cinchona officinalis)的幹燥樹皮,核心含義包含三個維度:
植物學定義 作為茜草科常綠喬木的樹皮組織,《漢英綜合大辭典》記載其形态特征為"紅棕色縱向溝紋,斷面呈纖維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主要生長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海拔800-3000米區域。
化學成分 《中藥學雙語詞典》指出奎納皮含有26種生物堿,其中奎甯(quinine)含量達3-14%,該成分于1820年被法國化學家佩爾蒂埃首次分離,成為首個可人工合成的抗瘧疾化合物(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應用沿革 據《不列颠百科全書》記載,1638年秘魯總督夫人辛可娜(Cinchón)通過當地土著療法用此樹皮治愈瘧疾,該植物因此得名。1880年代荷蘭殖民者在爪哇島建立種植園,使全球奎甯産量提升400倍(劍橋大學出版社,2001)。
現代藥典如《美國藥典43版》仍保留奎納皮作為法定藥材,規定其奎甯含量不得低于6.5%。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數據顯示,基于奎甯衍生物的青蒿素聯合療法(ACTs)已挽救超過240萬瘧疾患者的生命(WHO技術報告第957號)。
關于“奎納皮”一詞,目前沒有找到明确的定義或相關解釋。這可能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生僻詞或方言
該詞可能屬于某個地方方言、少數民族語言中的詞彙,或是特定領域(如醫學、生物學)的術語,但尚未被通用詞典收錄。
拼寫誤差
建議确認是否為“奎甯皮”(金雞納樹皮,含抗瘧疾成分奎甯)或“奎帕皮”(某些地區對植物樹皮的稱呼)的誤寫。例如,奎甯提取自金雞納樹皮()。
音譯詞可能性
若為音譯詞彙,可能對應英文如“quinapyramine”(一種抗錐蟲藥物),但中文标準譯名通常為“喹匹拉明”。
虛構或新造詞
不排除其為文學作品、遊戲或網絡文化中的原創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或确認拼寫,以便進一步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