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yss of misery
"苦海"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佛教術語,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解釋為"sea of bitterness"或"ocean of suffering"。該詞源自《妙法蓮華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最早記載于唐代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指衆生在輪回中承受的無盡痛苦。
在佛教哲學體系中,苦海特指由貪、嗔、癡三毒構成的生死輪回之境。《法華玄義》卷三雲:"苦海深廣,無有涯際",強調衆生沉溺于無明煩惱的狀态。現代語義擴展為形容難以擺脫的困境,如魯迅《墳·娜拉走後怎樣》"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即暗含此喻。
權威漢英詞典《ABC漢英大詞典》将其英譯為"the abyss of misery",《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則提供"the sea of tribulations"等對應譯法。這些英語對應詞均保留了原詞"無邊無際的苦難"核心意象,體現跨文化宗教概念的精準轉譯。
“苦海”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佛教概念
原指塵世間的煩惱與苦難,象征生死輪回的三界六道。佛教認為衆生沉溺于無邊的痛苦中,如同陷入大海難以解脫,故稱“苦海”。
例如:南朝梁武帝《淨業賦》中“沉溺苦海,長夜執固”,即用此意。
現代比喻
引申為困苦的處境或環境,如“脫離苦海”常用來形容擺脫艱難境遇。
古籍例證
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提到“勉自修證,勿淪苦海”,強調通過修行超脫苦難;《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出苦海,脫去皮囊”則用其比喻脫離俗世煩惱。
佛教釋義
在佛教中,“苦海”對應“生死輪回”,《心經》稱“出離生死苦海”需參透無生無滅的智慧。
曆史上曾有文人将“苦海”戲稱為存放平庸詩文的箱籠,如五代《唐摭言》記載鄭光業兄弟用“苦海”收納拙劣文章。
“苦海”既承載宗教哲學思想,又融入日常語言,成為表達人生困境的經典意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