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khosam; kosam
【化】 kuh-seng
【醫】 radices sophorae flavescentis; Snphora angustifolia
Snphora flavescens Ait.
【機】 leaven
苦參子(學名:Sophora alopecuroides)是豆科槐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幹燥成熟種子在傳統中醫藥中被稱為“苦參子”或“苦豆子”。英文對應譯名為“Foxtail-like Sophora Seed”,拉丁學名标注為Sophora alopecuroides L. 。該植物廣泛分布于中國西北、華北等幹旱沙質土壤地區,蒙古及中亞地區亦有自然分布。
在藥用屬性上,苦參子被《中國藥典》收錄為清熱燥濕類藥材,其味苦、性寒,歸心、肝、胃經。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苦參堿(matrine)、氧化苦參堿(oxymatrine)等生物堿,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及調節免疫功能的藥理學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對痢疾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微生物具有顯著抑制作用(參見《中華本草》電子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權威發布)。
臨床應用需特别注意:生品具有較強毒性,須經專業炮制後配伍使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明确提示,該藥材須在執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禁止自行采食鮮品(《中藥飲片炮制規範》,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苦參子是一個中藥材别名,但需注意其存在同名不同物的情況,主要涉及以下兩類植物:
來源與别名
為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 flavescens)的幹燥種子,别名苦豆。主要産于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等地。
性味與功效
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通便殺蟲的功效。主治急性細菌性痢疾、便秘、蛔蟲症,外用可緩解皮膚瘙癢等。現代研究還發現其含生物堿(如苦參堿),有抗心律失常、保護心肌缺血等作用。
用法與禁忌
内服需研末,每次0.6-1.5克,每日4次。脾胃虛弱者慎用,避免加重腹瀉。
來源與混淆
鴨膽子(Brucea javanica)為苦木科植物,其種子亦稱“苦參子”,但與豆科苦參無親緣關系。主要分布于華南及台灣地區。
功效與區别
鴨膽子性寒味苦,有毒,歸大腸、肝經,主治痢疾、瘧疾,外用治贅疣。需注意與豆科苦參子區分,避免誤用。
建議用藥前咨詢中醫師,确保藥材正确性和安全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