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礦泉(kuàngquán)在漢英詞典中通常定義為含有豐富礦物質或氣體成分的地下水自然湧出點,對應英文術語為"mineral spring"。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該詞特指溶解了鈣、鎂、鈉、硫等礦物鹽及二氧化碳等物質的水源,其礦物質總含量需達到1000mg/L以上。
地質學角度分析,礦泉形成需滿足三個條件:具備滲透性岩層、穩定的地下水補給系統、特定的地質構造活動。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研究顯示,這類泉水多發育于斷裂帶或火山活動區域,水溫因地質深度差異可分為溫泉(>20℃)和冷泉兩種類型。
在醫學應用領域,《中華藥典》記載礦泉含有的锂、锶、偏矽酸等微量元素對人體骨骼發育和心血管系統具有特殊療效。世界衛生組織(WHO)飲用水标準中,符合醫療價值的礦泉須含有明确濃度的治療性成分,如氟化物含量需在1.5-2.0mg/L之間。
英語翻譯實踐中需注意語境差異,"mineral spring"在英美法律文本中特指未經人工處理的原生态泉水,區别于商業化的"mineral water"。牛津英語詞典(OED)特别強調其天然出露屬性,要求礦物質成分必須源自地層自然溶解過程。
我國《飲用天然礦泉水标準》(GB8537-2018)從理化指标層面規定了礦泉的認定基準,要求锂、锶、鋅等8種微量元素的含量需達到界限指标,且不得含有危害人體健康的成分。該标準參考了歐盟飲用水指令98/83/EC的核心參數設定原則。
“礦泉”指含有大量礦物質的地下水,通常是自然湧出的溫泉,具有獨特的物理或化學特性。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礦泉是富含礦物質(如鈣、鎂、硫、鐵等)的天然泉水,其礦物質含量顯著高于普通地下水,多數情況下與地熱活動相關,因此常表現為溫泉。
形成與類型
醫療與用途
部分礦泉因特定礦物成分(如碳酸、放射性元素等)被認為對皮膚病、關節炎等有輔助療效,因此被開發為療養資源。例如,中國阿爾山、日本别府等地均以礦泉療養聞名。
其他特點
礦泉與普通泉水的區别不僅在于成分,其水溫也可能較高(如溫泉),且湧出時可能伴隨氣體(如二氧化碳)。
小知識:并非所有溫泉都是礦泉,隻有礦物質含量達到一定标準的溫泉才能稱為礦泉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