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亂(kuáng luàn)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從漢英雙解角度可劃分為以下釋義層級:
基本概念 指失去理智的極端混亂狀态,對應英文“frenzy”或“chaotic”。例如《現代漢語詞典》定義其為“瘋狂而混亂”,在漢英對照場景下常譯作“wild and disorderly”,強調行為或思維脫離正常軌迹(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情感維度 描述情緒失控的激烈表現,如“狂亂的怒吼”譯作“frenzied roar”,體現生理與心理的雙重失控。牛津詞典将此狀态注解為“uncontrolled excitement or emotion”(來源: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
社會現象映射 用于形容群體或環境失序,例如“市場陷入狂亂”可譯為“market plunged into chaos”。劍橋詞典将該詞延伸義标注為“a state of confusion and lack of order”(來源:劍橋大學出版社《劍橋高級英漢雙解詞典》)。
“狂亂”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主要義項:
行為失控或胡作非為
指行為失去理智約束,如《漢書》記載的“昌邑王賀嗣位,狂亂失道”,或鄒韬奮提到的“軍閥的狂亂行動”。這一用法多用于描述人物或群體的反常行為。
精神或情緒錯亂
強調心理層面的混亂,如漢王充《論衡》中“失魂狂亂,遂至氣絕”,或現代例句“狂亂的心情”,多與精神崩潰、情緒失控相關。
猛烈而無序的狀态
描述事物劇烈且缺乏規律,如自然現象“高粱狂亂地搖擺”,或抽象場景“光陰的舞步急促而狂亂”,突顯動态的混亂感。
補充說明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如昏君暴行),現代則擴展至心理、自然現象等領域。需注意其貶義色彩,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