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誅筆伐英文解釋翻譯、口誅筆伐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condemn both in speech and in writing
分詞翻譯:
口的英語翻譯:
cut; gob; jaws; mouth; opening; ostium; scoop; stoma
【醫】 aditus; apertura; aperturae; aperture; bouche; introitus; meatus; mouth
opening; ora; orifice; orificium; oro-; os1; ostia; ostium; portal
stoma; stomata; stomato-; trema
誅的英語翻譯:
kill; put to death
筆的英語翻譯:
pen
伐的英語翻譯:
cut down; strike
專業解析
"口誅筆伐"是一個極具表現力的中文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通過口頭和書面兩種形式,對某人或某事進行公開的、強烈的譴責、聲讨和批判。從漢英詞典翻譯和跨文化理解的角度看,其釋義通常強調這種譴責的雙重媒介(言語與文字)及其公開批判的性質。
一、 基本釋義與漢英詞典視角
在權威的漢英詞典中,"口誅筆伐"的标準翻譯通常為:
- to condemn both in speech and in writing
- to denounce by word and pen
- to attack verbally and in writing
這些翻譯精準地捕捉了成語的字面意思:
- 口誅 (kǒu zhū): "口"指口頭,"誅"本義為殺死、讨伐,引申為譴責、聲讨。即用言語進行譴責。
- 筆伐 (bǐ fá): "筆"指書寫、文字,"伐"與"誅"類似,本義為征讨、攻打,引申為批判、聲讨。即用文字進行批判。
因此,該成語強調的是運用一切可用的表達方式(說和寫),對錯誤、罪行或不公進行公開、猛烈、全方位的抨擊和道德審判 。
二、 深層含義與文化内涵
"口誅筆伐"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描述,更蘊含着深刻的社會文化意義:
- 道德審判與輿論壓力: 它代表了一種強大的社會輿論力量,是公衆或文人群體對違背社會道德、倫理或正義的行為進行集體道德審判的方式。其目的在于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迫使對象認錯、改正或受到懲罰 。
- 文人的社會責任: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識分子(士人、文人)常被視為社會良知的代表。"口誅筆伐"體現了他們利用自身掌握的語言和文字武器,針砭時弊、批判丑惡、維護道義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
- 非武力抗争: 與直接的暴力沖突不同,"口誅筆伐"是一種通過語言和文字進行的"軟性"抗争,是思想、道德和輿論層面的較量 。
三、 應用場景
該成語常用于描述以下場景:
- 公衆人物(如政治家、名人)的丑聞或失當行為引發社會廣泛而強烈的批評。
- 媒體、評論家或知識分子對不公正的社會現象、腐敗行為或錯誤政策進行系統性的揭露和批判。
- 在曆史或文學作品中,描述對奸臣、暴君或社會敗類的輿論譴責。
- 學術或文化領域中對錯誤觀點、不良風氣的嚴厲批判。
四、 漢英翻譯的難點與要點
将"口誅筆伐"譯為英文時,需注意:
- 傳達雙重媒介: 必須體現出口頭(speech, word, verbally)和書面(writing, pen, in writing)兩種方式。
- 體現批判強度: 選擇的動詞(如 condemn, denounce, attack)需具有強烈的貶義和批判力度。
- 文化負載的處理: 雖然直譯能傳達基本意思,但英文讀者可能不易完全體會其中蘊含的集體道德審判和文人責任等深層文化内涵。有時需要根據上下文補充說明或使用解釋性翻譯 。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中國最權威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對成語的定義和用法有精準闡釋。
- 《漢英大詞典》(第3版) - 吳光華主編,上海譯文出版社。大型權威漢英工具書,提供詳盡的成語英譯及例句。
- 《中國成語大辭典》 -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收錄成語豐富,解釋詳盡,注重考源和例證。
-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 - 提供大量真實語料,展示"口誅筆伐"在現代漢語中的實際使用語境和搭配。
網絡擴展解釋
“口誅筆伐”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通過口頭譴責(口誅)和書面批判(筆伐)對壞人壞事進行揭露和聲讨。其中,“誅”意為痛斥,“伐”表示聲讨,兩者結合強調從語言到文字的全方位批判。
2. 出處與演變
- 最早可追溯至宋代陳亮《畏羞于君子》,但明代汪廷讷《三祝記·同谪》中的用例更廣為人知:“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
3. 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由“口誅”與“筆伐”并列組成。
- 常見搭配:多用于揭露社會不公、批判錯誤行為等嚴肅語境,如“對貪腐行為口誅筆伐”。
- 感情色彩:中性偏批判,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傾向。
4. 應用場景舉例
- 媒體對公共事件的輿論監督:“記者對社會亂象口誅筆伐”。
- 文學或學術批評:“文人以筆墨口誅筆伐不良風氣”。
5.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大張撻伐、鳴鼓而攻
- 反義詞:歌功頌德、交口稱贊
提示: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過度主觀批判。若需更多例句或出處考證,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