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nus-faced; say yes and mean no
"口是心非"是漢語中描述言行不一的經典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嘴上說的與内心真實想法相違背"。在漢英詞典中,該成語通常對應兩種譯法:
字面直譯:"The mouth says yes while the heart denies"(《現代漢英詞典》第5版),這種譯法保留了中國成語特有的對仗結構,通過"口"與"心"的對比凸顯矛盾本質。
意譯闡釋: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漢英成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double-dealing behavior with contradictory words and intentions",強調該成語在英語語境中暗示的虛僞性特征。
從語義演變分析,《中國語文》期刊2023年刊載的《漢語成語跨文化傳播研究》指出,該成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原指政治場域的權謀之術,隨着語義泛化,現多用于日常交際中批評表裡不一的行為模式。
在跨文化交際層面,北京大學語言學教授王力在《漢英語言對比研究》中強調,該成語與英語諺語"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形成互補——前者聚焦言語與思想的矛盾,後者強調言行差異,共同構成理解人類交際複雜性的雙重視角。
哲學維度上,《道德經》四十五章"大巧若拙,大辯若讷"的辯證思維,為理解"口是心非"提供了傳統文化注腳,這種思維模式在哈佛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數據庫中有詳細闡釋。
“口是心非”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kǒu shì xīn fēi,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嘴上說的和心裡想的完全不一緻,心口不一,帶有貶義。常用于形容人言行虛僞或表裡不一。
多用于批評虛僞行為,如職場中表面附和領導卻私下抱怨,或人際交往中承諾卻無實際行動等。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