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dynastic order
dynasty
order; sequence
在中國曆史研究及漢英翻譯領域,“朝代次序”指代中國曆史上各政權的時序排列體系,其核心包含三個維度:時間軸定位、政權合法性與文化傳承标識。根據《新漢英大辭典》的定義,該術語對應英文“dynastic sequence”,強調政權更替過程中“正統性”與“紀年法”的雙重規範。
核心要素解析:
時序框架
中國朝代次序以《二十四史》為基準,形成“夏→商→周→秦→漢→三國→…→清”的線性結構,國際漢學界采用《劍橋中國史》的斷代标準,将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至1912年清朝滅亡視為完整周期。
正統判定原則
依據《史通》确立的“五德終始說”,曆代史家通過德運轉移理論确認政權合法性,如漢朝屬火德、唐朝屬土德,該體系在漢英互譯時需标注五行屬性(如Han Dynasty [Fire Virtue])。
跨文化轉譯規範
《中國曆史紀年表》英譯版規定:朝代名采用威妥瑪拼音與漢語拼音并置模式(例:Ming Dynasty [1368-1644 CE]),年號翻譯保留中文發音并附加公元紀年(例:Kangxi Era [1662-1722])。
學術争議點:
中國曆史上的“朝代次序”是指從上古時期到清朝滅亡期間,政權更疊的順序。以下是詳細解釋和主流劃分方式:
朝代次序體現中國中央政權更替的主線,其劃分依據包括:
(以中原王朝為主線,含重要分裂時期)
時期 | 時間範圍 | 關鍵特征 | 參考來源 |
---|---|---|---|
夏商周 | 約前2070-前256 | 中國早期國家形态,青銅器文明,分封制起源 | |
秦漢 | 前221-220 | 首個中央集權帝國(秦),絲綢之路開通(漢) | |
三國兩晉南北朝 | 220-589 | 政權割據與民族融合時期,佛教傳入 | |
隋唐五代 | 581-960 | 科舉制确立(隋),國際影響力巅峰(唐) | |
宋元明清 | 960-1912 | 經濟重心南移(宋),多民族大一統(元明清) |
推薦使用權威版本: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來源:)
可通過[天奇教育]()或[今日頭條]()查看完整年表。此排序綜合了政治、文化延續性,具體細節可結合考古發現和文獻交叉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