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脈英文解釋翻譯、顫脈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pulsus tremulus; running pulse; trembling pulse
分詞翻譯:
顫的英語翻譯:
quiver; tremble
脈的英語翻譯:
arteries and veins; pulse
【醫】 sphygmo-
專業解析
"顫脈"在漢英醫學詞典中通常指一種脈搏特征,其核心含義和英文對應如下:
一、核心定義與英文對應
"顫脈"(Chànmài)指脈搏細弱無力、觸之如細絲顫動且節律不齊的異常脈象。其标準英文術語為:
- Thready Pulse:最常用且權威的譯法,強調脈搏細弱如絲的特征 。
- Fine Tremulous Pulse:側重描述脈搏細微且伴有顫動的感覺 。
二、臨床特征與意義
- 觸感特征:脈管搏動幅度極小,力量微弱,手指輕按方可得,重按則消失;常伴有細微、不規則的顫動感。
- 病理基礎:主要反映氣血極度虛弱或精血嚴重虧耗。常見于:
- 危重病症:如大出血、重度脫水、休克、心力衰竭末期等導緻心輸出量銳減、有效循環血量嚴重不足的狀态。
- 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如惡性腫瘤晚期、嚴重營養不良等導緻機體能量耗竭。
- 預後提示:中醫視顫脈為"真髒脈"或"敗脈"之一,常提示正氣衰敗、病情危笃、預後不良 。
三、中英術語辨析
- 與"細脈"(Thin Pulse / Fine Pulse)的區别:細脈雖也指脈體細小,但未必無力,更不一定伴有顫動感。顫脈在"細"的基礎上,更強調"弱"和"顫",提示病情更重 。
- 與"微脈"(Faint Pulse)的關聯:兩者均主虛證、重證,常并稱。細微脈常同時出現,均提示氣血大虛、陽氣衰微 。
四、權威參考來源
- 《英漢漢英醫學詞典》(English-Chinese Chinese-English Medical Dictionary):明确将"顫脈"譯為 "thready pulse",并解釋其臨床意義 。
- 《中醫藥學名詞》(Termin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由國家名詞委審定,對包括顫脈在内的中醫脈象有标準化定義和英譯規範 。
- 《診斷學》教材(西醫):在循環系統檢查章節描述脈搏特征時,"thready pulse" 是重要的病理脈搏類型之一,對應其病理生理基礎 。
顫脈(Thready Pulse / Fine Tremulous Pulse)是一種脈體極細、搏動微弱無力、常伴有顫動感的危重脈象,是氣血津液嚴重耗傷、心陽衰竭的征象,多見于疾病晚期或危急重症,預後多不良。其定義和英譯在權威醫學詞典及标準術語中均有明确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顫脈,又稱“短绌脈”或“房顫脈”,是中醫脈象與西醫臨床體征相結合的概念,特指心房顫動(房顫)時出現的異常脈搏現象。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定義與特征
顫脈表現為脈搏節律不規律、強弱不等,且脈搏次數少于實際心率(即“脈率<心率”)。中醫描述其特點為“短小無力,不及本位”,常伴有澀滞感,如《診家正眼》提到“短脈澀小”。脈象上可呈現“似止非止,三五不調”的斷續感。
-
形成機制
房顫時,心房失去正常收縮功能,導緻心室率不規則且血流動力學紊亂。心髒部分搏動過弱無法在桡動脈形成有效脈搏波,因此出現“脈搏短绌”(西醫稱為“脈搏短绌現象”)。
-
臨床表現
- 觸診感知:脈搏忽強忽弱,間隔時長時短。
- 聽診對比:心音頻率明顯快于桡動脈觸診頻率。
- 中醫脈象:屬于複合脈,兼具“短脈”(不及本位)與“澀脈”(遲滞不暢)的特點,即《瀕湖脈學》所述“細遲短散時一止”。
-
診斷意義
顫脈是房顫的典型體征,提示心律失常,需結合心電圖确診。持續性房顫患者因心室率下降,可能出現“浮大散亂”的強搏與“短小無力”的弱搏交替現象。
總結來看,顫脈既是中醫對異常脈象的概括,也是現代醫學房顫病理狀态的體征表現,需通過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鑒别診斷。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