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unexpired cost
not
***; efflux; elapse; pass; vanish; wane; wear away
costing
【經】 cost; cost,insurance,freight by plane; degression
在漢英詞典語境中,"未消逝成本"對應英文術語"sunk cost",指已發生且無法回收的經濟投入。這一概念由美國經濟學家約翰·莫裡斯·克拉克于1923年首次提出,現已成為現代經濟學與商業決策的核心理論之一(來源: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nk cost fallacy詞條)。
其核心特征表現為:
典型案例包括: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指出:"承認沉沒成本需要勇氣,但這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關鍵"(來源: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企業決策者可通過建立項目評估退出機制來規避此類決策偏差。
未消逝成本是會計學中描述資産性質的核心概念,其含義及理論背景可歸納如下:
1. 基本定義
未消逝成本指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已發生但尚未被消耗或轉化為費用的成本部分。這類成本在會計處理中被歸類為資産,體現在資産負債表中。例如企業購置的生産設備,其成本會通過折舊逐步轉化為費用,未折舊的剩餘價值即屬于未消逝成本。
2. 理論背景
該概念源于美國會計學家佩頓和利特爾頓提出的未消逝成本觀(1940年),認為資産本質上是“未耗用的成本餘額”,強調成本與資産之間的計量關聯性。這種觀點與曆史成本會計模式緊密相關,将資産視為生産要素獲取後尚未進入成本費用階段的留存價值。
3. 會計處理特征
4. 争議與評價
該理論因過度強調成本屬性而受到質疑。批評者指出,部分資産(如商譽)并非通過成本消耗産生價值,且備抵項目等非資源類項目可能被錯誤歸類。現代會計理論更傾向經濟資源觀和未來經濟利益觀,認為資産應體現資源控制能力而非單純成本留存。
示例說明
某企業購買10萬元原材料,生産消耗6萬元後,剩餘4萬元原材料作為存貨列示于資産負債表,這4萬元即屬于未消逝成本;已消耗的6萬元則計入利潤表作為費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