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牆(wéi qiáng)是建築學術語,指圍繞特定區域建造的垂直屏障結構,主要功能包括劃分邊界、保障安全及隱私保護。根據牛津詞典定義,其英文對應詞為"enclosure wall",指由磚石、混凝土或金屬等材料構成的連續牆體(來源: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從建築規範角度,圍牆需符合《民用建築設計統一标準》(GB 50352-2019)關于高度與結構強度的要求,住宅區圍牆常規高度為1.8-2.4米,工業用地可達3米以上(來源: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柯林斯詞典特别指出,英語中"compound wall"多用于描述工廠或校園等大型封閉區域的圍牆結構(來源:Collins Dictionary)。
在文化象征層面,劍橋詞典強調圍牆在不同語境中的隱喻含義,如"the writing on the wall"(不祥之兆)反映其警示功能的延伸語義(來源:Cambridge Dictionary)。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研究顯示,現代圍牆設計已發展為融合安全功能與藝術造型的複合體,透景式鐵藝圍牆占比從2010年的32%提升至2024年的57%(來源:ASLA年度報告)。
“圍牆”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用磚、石、木材、金屬等材料建造的圍合結構,用于分隔或保護某一區域。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圍牆是圍繞建築、庭院或場地的垂直屏障,主要功能包括劃分邊界、保障安全和維護隱私。例如:住宅區的圍牆可防止外人隨意進入,工廠圍牆則用于明确用地範圍。
物理形态與材料
傳統圍牆多用磚石、夯土或竹木建造,現代則常見混凝土、金屬栅欄或玻璃幕牆。高度和設計因用途而異,如古代城牆高大厚重,而花園矮牆可能兼具裝飾性。
象征意義
在文學或社會語境中,圍牆常被賦予隱喻,如:
文化與社會功能
圍牆在不同文化中承載特殊意義。例如:
相關詞彙擴展
若需進一步了解建築規範或具體案例,建議參考建築學文獻或實地考察不同風格的圍牆設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