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differential piece-rate plan
contrast; discrepancy; discrimination
【經】 differential
【經】 unit method
"差别的計件法"對應的英文術語為Differential Piece-Rate System,是科學管理理論中一種經典的薪酬激勵制度。以下是基于管理學和經濟學視角的權威解釋:
差别的計件法(Differential Piece-Rate System)指根據工人完成的工作量設置階梯式單價的計酬方式:
其本質是通過收入差距刺激生産效率提升,由"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裡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于19世紀末提出。
設标準産量為 $Q_s$,實際産量為 $Q_a$,基礎單價為 $P_l$,激勵單價為 $P_h$($P_h > P_l$):
$$ text{工資} = begin{cases} Q_a times P_h & text{若 } Q_a geq Q_s Q_a times P_l & text{若 } Q_a < Q_s end{cases} $$ 此設計迫使工人必須達到标準産量才能獲得合理報酬,同時激勵突破産能上限。
該理論首次系統闡述于泰勒的著作《科學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1911):
"差别計件制的核心在于,對高效者支付遠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資,而對低效者施以顯著的經濟懲罰。"
來源:泰勒,F.W. (1911). 科學管理原理. 哈珀與兄弟出版社,紐約.
(學術引用可參考: JSTOR對原著的評析)
中文 | 英文 |
---|---|
差别的計件法 | Differential Piece-Rate System |
标準定額 | Standard Output Quota |
階梯式單價 | Tiered Piece Rate |
科學管理 | Scientific Management |
建議進一步查閱泰勒原著或現代勞動經濟學教材(如Borjas, Labor Economics)獲取完整理論框架。
差别計件法(Differential Piece-Rate System)是科學管理理論創始人費雷德裡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于1895年提出的一種工資激勵制度,其核心是通過差異化的工資率激勵工人提高效率和質量。以下是具體解釋:
差别計件法對同一工種設定兩個工資率:
假設某工廠規定每日标準産量為100件,工資率分兩檔:
若工人A生産120件且全部合格,日薪為240元;工人B生産90件,日薪僅90元。通過收入差距促使工人主動優化工作方式。
盡管泰勒制提升了效率,但也因過于強調效率忽視工人福利引發争議。現代勞動法要求企業制定計件工資時需合理确定定額,保障勞動者權益(參考《勞動法》第三十七條)。
如需進一步了解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其他内容,可查閱相關管理學文獻或高權威性來源(如、6、7)。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