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次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可概括為以下三個層面:
空間排序
指具體場合中人或物的位置排列次序,常見于禮儀場合或會議座次安排。例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位次解釋為"座位的次序",對應英文翻譯為"order of seats"或"seating arrangement"(商務印書館,2016)。《牛津漢英詞典》則強調其空間布局屬性,譯為"placement according to protocol"(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等級序列
延伸指事物在系統中的地位等級,如《新世紀漢英大詞典》收錄的"ranking"和"position in hierarchy"釋義(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該用法常見于學術研究中的數據分析,例如統計學中的"ordinal position"概念。
競争排名
特指競賽或評比中的名次排列,參考《漢英綜合大辭典》提供的"competition ranking"釋義(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國際标準化組織ISO 8000-2:2022數據标準中,将此概念規範化為"ordinal rank in competitive context"。
需注意具體語境中的語義側重差異:在禮儀場景多采用空間排序義,學術研究常用等級序列義,體育賽事則側重競争排名義。英國标準化協會BS 8723-5:2007文件建議,翻譯時應結合ISO 12620數據類别規範進行語義标注。
“位次”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從詞義演變、應用場景及注意事項等方面詳細解析:
官位等級
指官職或社會地位的等級排序。如《史記》記載,漢文帝任命周勃為右丞相“位次第一”,陳平為左丞相“位次第二”。
次序排列的位置
廣義指按規則排定的順序,如《二刻拍案驚奇》中“站了位次”描述賓客按尊卑入座。
所在位置
可表示物理空間中的具體方位,如宋代梅堯臣詩句“位次稍能辯”。
核心概念
位次是考生成績在全省同科類(如文科/理科)中的綜合排序,計算方式為:高于該分數的人數總和+1。例如,某理科生成績超過全省10萬人,則其位次為100001。
與名次的區别
應用範圍
主要用于普通高考志願填報,不適用于保送生、藝術類等特殊招生。
分場景適用性
不同地區規則可能不同,需以當地教育部門公布的位次算法為準。
參考優先級
建議優先參考“省市位次”和“區縣位次”,學校位次參考價值較低。
數據權威性
填報志願時應結合官方發布的曆年錄取位次數據,避免依賴非權威渠道信息。
“位次”既承載了古代等級制度的文化内涵,又在現代教育評價體系中發展為精準排序工具。理解其多重含義時,需結合曆史文獻和具體應用場景綜合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