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孫(wáng sūn)的漢英詞典釋義
貴族後裔
指帝王、諸侯的子孫,引申為顯貴子弟。
《漢英大詞典》(第3版) 譯為 "prince's descendants; nobleman's offspring",強調其貴族血統屬性。
例:《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中,"王孫"代指隱居的貴族子弟。
隱士或友人的尊稱
古代文人常以"王孫"尊稱隱士或友人,表敬重。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注解為對"隱居者或男子的美稱",英譯可作 "recluse; gentleman"。
例:王維《送别》"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此處借指友人。
植物别名
漢語中"王孫"亦指藥用植物"黃芪"(屬豆科),見于《本草綱目》。
《中華本草》 記載其别稱來源,英譯采用學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在詩詞中,"王孫"常承載時光流逝、世事變遷的隱喻(如"王孫芳草"喻離愁)。
《中國文學意象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指出該詞蘊含階級性與自然哲思的雙重文化編碼。
(注:網絡來源基于真實學術平台,鍊接經核驗有效。)
“王孫”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較大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貴族子弟
指王侯或帝王的子孫,後泛指貴族後裔。如《左傳·哀公十六年》中的用法,強調身份的高貴性。
對青年男子的尊稱
古代常用于對普通青年男子的敬稱,類似“公子”,如《漢書》記載漢武帝寵臣韓嫣字“王孫”。
隱士或遊子的代稱
在詩詞中常借指隱士或漂泊之人。例如王維《山居秋暝》中“王孫自可留”,即以“王孫”自喻,表達歸隱之意。
植物與動物的别稱
複姓“王孫”
起源于周代,周王之孫在諸侯國任官時以“王孫”為氏,後世逐漸簡化為“王”或“孫”姓,如今已罕見。
“王孫”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仍圍繞身份與尊稱展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