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nner; supper
"晚飯"的漢英詞典釋義及文化解析
一、漢語定義
"晚飯"在漢語中指每日傍晚或夜間食用的正餐,通常是一天中最後一頓主餐,具有補充能量、維系家庭社交的重要功能。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其核心定義為"日落後或夜間吃的飯食"。時間範圍因地域和季節差異而不同,中國北方地區多集中在17:30-19:30,南方部分地區可能延至20:00。
二、英語對應詞
英語中常用"dinner"和"supper"對應:
三、社會語言學差異
中國語境中的"晚飯"承載着"團圓"文化屬性,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飲食文化研究報告》統計,87%的中國家庭将共同晚餐視為維系親情的重要方式。而英語國家"dinner"更突出禮儀功能,商務宴請占比達62%(《跨文化交際研究》2024)。
四、曆史演變
《中國飲食史》記載,宋代形成"一日三餐"制度後,"晚飯"開始區别于"朝食""晝食"成為獨立概念。英語"dinner"源自古法語"disner",原指午間主餐,工業革命後因工作模式改變才逐漸轉為晚間用餐。
參考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中國營養學會《國民膳食指南》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
Cambridge English Dictionary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官網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中華書局《中國古代飲食文化》
“晚飯”是漢語中常用的詞彙,指人們在傍晚或晚上食用的正餐,通常是一天中的最後一餐。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由“晚”(指日落後時段)和“飯”(泛指餐食)組成,字面意為“夜晚的餐食”。現代漢語中,一般指下午5點至8點之間食用的正餐,與“早餐”“午餐”形成時間序列。
文化差異
飲食特點
營養學建議晚飯應清淡適量,避免過量碳水化合物與高脂肪食物,最佳進食時間為睡前3-4小時,以利于消化吸收。
延伸含義
在文學作品中常被賦予象征意義,例如《紅樓夢》中家族晚飯場景反映人際關系,現代口語中“蹭晚飯”則帶有輕松社交的意味。
若需了解特定地區或曆史時期的晚飯習俗,建議通過地方志或民俗研究資料進一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