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depression; open cavity; surface shrinkage
在漢英詞典中,"外縮孔"對應的英文術語為external shrinkage cavity或surface shrinkage porosity,指金屬鑄造過程中因液态金屬凝固收縮而在鑄件表面形成的凹陷或孔洞類缺陷。此類缺陷常見于鑄件厚大部位或最後凝固區域,會直接影響材料的機械性能和外觀質量。
該現象的形成機制與以下因素相關:1. 合金凝固時的體積收縮率;2. 鑄型補縮能力不足;3. 澆注溫度與冷卻速度不匹配。根據《材料成型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7章記載,外縮孔區别于内部縮松,其形态特征表現為表面可見的漏鬥狀凹陷,且常伴隨氧化皮生成。
在工程檢測領域,ASTM E155标準将外縮孔歸類為鑄造缺陷B類,要求通過X射線檢測或滲透探傷進行質量判定。美國鑄造協會(AFS)研究數據顯示,采用計算機凝固模拟技術可有效預測90%以上的外縮孔形成位置。
外縮孔是鑄造過程中常見的表面缺陷,屬于縮孔的一種表現形式。以下從定義、特征、位置、成因及防止方法等方面綜合解釋:
定義與特征 外縮孔指鑄件表面因金屬液凝固收縮未充分補縮而形成的凹陷或孔洞,表現為表面粗糙的不規則孔洞,孔壁呈現枝狀結晶結構。與内部縮孔的區别在于其暴露在鑄件表面,而縮松則是分散的細小孔洞。
易發位置 主要出現在鑄件的熱節區域,如厚壁部位、壁厚過渡區、内澆道附近或冒口根部。例如鋁合金重力鑄造中常見于肥厚部分或厚薄交接處。
形成原因
防止措施
需注意外縮孔與氣孔的區别:氣孔内壁光滑,而縮孔内壁呈枝晶狀。實際生産中常通過X射線或剖切檢測進行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