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tra gains
"外快"是漢語中表示正規收入以外額外收益的常用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非主要職業或非正式渠道獲得的補充性收入。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釋義,該詞特指"正式收入以外的收入"(商務印書館,2016),強調其輔助性和非固定性特征。
在英漢對照語境中,《牛津英漢雙解詞典》将其對應為"extra income"或"side income",并标注其常見搭配為"earn extra income through part-time jobs"(牛津大學出版社,2020版)。該詞典特别指出,英語表達中"side hustle"作為近十年出現的新興對應詞,更強調利用業餘時間開展的創收活動。
從語義演變角度看,《漢語大辭典》線上版記載,該詞最早見于20世紀30年代上海方言,原指"外彙兌換差價收益",後經詞義泛化形成現代通用含義(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21)。美國 Merriam-Webster 詞典在2021年新增詞條中,将"wài kuài"作為漢語借詞收錄,定義為"supplementary earnings acquired through informal means"(Merriam-Webster, 2021)。
在商務語境下,《劍橋商務英語詞典》建議區分"外快"與"獎金"的本質差異:前者強調主動獲取的額外收入,後者屬于雇主發放的績效獎勵(劍橋大學出版社,2019)。這種區分在漢英互譯時尤為重要,特别是在法律文書或勞動合同翻譯中需保持術語準确性。
“外快”是一個漢語詞彙,指正常收入以外的額外收入。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外快”由“外”和“快”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外部收入”或“額外收益”。其核心含義是本職工作之外的收入,例如兼職、副業或非正式渠道獲得的報酬。例如,業餘時間做家教、代購或跑腿服務均屬于賺外快。
外快通常通過以下方式獲得: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小說《官場現形記》,描述官員在俸祿外的灰色收入,後逐漸泛化為所有額外收益的代稱。
如需了解不同職業的外快類型或具體案例,可參考來源中的高權威性網頁(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