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extraversion; extroversion
"外傾的"是心理學領域核心術語,對應的英文為"extroverted",指個體心理能量主要指向外部世界的性格特征。根據《牛津心理學大辭典》的釋義,該詞描述了個體在社交互動、環境適應過程中表現出的活躍性和開放性。美國心理學會(APA)将其定義為"以對外部刺激産生強烈反應、偏好群體活動為特征的人格傾向"。
在榮格(Carl Jung)的人格類型理論中,外傾性格與内傾性格構成核心維度。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研究顯示,外傾者通常具有以下行為表現:①語言表達流暢度比内傾者高37% ②風險承受阈值提升20-25% ③多巴胺受體基因DRD4存在顯著差異。《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通過跨文化研究證實,外傾特質在集體主義文化中的表現形式更注重群體協調性,而非單純的社交活躍度。
該術語在實際應用中需注意與"外向"的語義區别:前者強調心理能量的流動方向,後者側重社交表象。臨床心理學實踐中,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将外傾指數作為重要評估參數。
“外傾”是心理學中描述人格特質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與行為特征可綜合如下:
“外傾”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G. Jung)于1931年提出,指個體的心理能量和興趣主要指向外部世界,行為受客觀環境或他人影響較大,而非主觀情感主導。與之相對的是“内傾”,兩者構成人格的基本态度類型。
行為表現
外傾者傾向于積極適應外部環境,行動受客觀狀态支配,例如更關注社交互動、外部事件而非内在反思。他們通常在社交場合中表現活躍,善于表達情感,并容易成為注意力的中心。
性格特點
典型外傾者具有開朗、沖動、果斷的特質,對外界刺激反應迅速,決策時更依賴實際經驗而非主觀觀念。他們往往樂于嘗試新事物,適應力較強。
與内傾的對比
内傾者更關注内心世界,偏好獨處與深度思考,而外傾者則通過外部互動獲得能量,例如通過社交活動或參與群體事務滿足需求。
外傾态度常見于需要頻繁人際交往的職業(如銷售、教育等),也體現在日常行為中,例如主動參與聚會、快速適應新環境等。需注意,榮格強調外傾與内傾是連續譜系,多數人處于中間狀态,僅少數為極端類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測試方法,可參考心理學專業文獻或人格測評工具(如MBTI)。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