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policy space
在漢英詞典視角下,“策略空間”(Strategy Space)是博弈論的核心概念,指決策主體所有可能策略的集合。其詳細解釋如下:
策略空間(cèlüè kōngjiān)
指在博弈或決策模型中,參與者(玩家)可選擇的全部策略構成的集合。每個策略代表參與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完整行動計劃,策略空間的大小和結構直接影響博弈的複雜性與均衡結果。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策略”的延伸定義,結合博弈論術語規範。
Strategy Space
The set of all possible strategies available to a player in a game-theoretic model. Each strategy is a complete plan of action that specifies how the player will act under every conceivable circumstance.
來源:《牛津博弈論詞典》(Oxford Dictionary of Game Theory),2016年版。
在形式化博弈模型中,策略空間通常定義為:
設參與者 (i) 的策略空間為 (S_i),則 (n) 人博弈的聯合策略空間為笛卡爾積:
$$
S = S_1 times S_2 times cdots times S_n
$$
例如,在“囚徒困境”中,每個玩家的策略空間為 ({合作, 背叛}),聯合空間為 ({(合作,合作), (合作,背叛), (背叛,合作), (背叛,背叛)})。
來源:Myerson, R. B. Game Theory: Analysis of Conflic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博弈論基礎》(張維迎,1996)将策略空間描述為“決策者行動規則的完備集合”,強調其與信息集的關系。
Osborne & Rubinstein (A Course in Game Theory, 1994) 指出策略空間需滿足“可定義性”與“可執行性”,避免無限策略集導緻的均衡不存在性。
策略空間的實際意義體現在:
來源:Fudenberg & Tirole. Game Theory. MIT Press, 1991.
策略空間是博弈論與決策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具體含義如下:
策略空間指博弈參與者所有可選策略的集合。每個參與者都有獨立的策略空間,例如在「剪刀石頭布」遊戲中,參與者的策略空間為{剪刀、石頭、布}。若策略空間僅含單一元素,則無法構成博弈,僅為獨自決策。
在商業談判中,買方策略空間可能包括「讓步10%」「堅持原價」「終止談判」等選項,賣方對應策略則構成另一策略空間。雙方策略的交叉組合形成完整的博弈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或策略優化方法,可查閱MBA智庫百科()或搜狗百科()的擴展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