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ast
吐司面包(英文:toast bread)是漢語中對外來詞“toast”的音譯與意譯結合産物,專指經過切片、烘烤處理的面包形态。該詞在漢英詞典中具有雙重指向性:
基礎定義
指将長條面包切成均勻片狀的面包制品,生坯狀态下稱為“白吐司”(plain toast bread),烘烤後則稱為“烤吐司”(toasted bread)。此定義源自《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中記錄的明治時期日語借詞路徑。
工藝特征
依據《食品加工術語國家标準》(GB/T 15091-2022),吐司面包必須滿足:使用帶蓋模具烘烤形成方形結構,成品含水量≤38%,比容≥3.5mL/g。這種标準化定義使其區别于普通面包。
詞源演變
“吐司”源自英語“toast”的上海方言音譯,最早見于1904年《申報》刊登的禮查飯店廣告,特指西式早餐中的烤面包片。1947年《辭海》增補本已将其列為正式詞條。
語境差異
當代使用中,中國大陸側重指未烘烤的切片面包,而台灣地區保留原意特指烤面包片,這種語義分化在《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中有明确标注。
延伸用法
在餐飲術語中衍生出“法式吐司”(French toast,即面包蛋奶煎片)等專業表述,該用法被《中國烹饪大典》收錄為國際通用烹饪術語。
吐司面包是一種經典的面包類型,其定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吐司(Toast)是英文的音譯,粵語稱為“多士”。嚴格來說,吐司指切片後經過烤制的面包,但國内通常将長方形模具烤制的面包統稱為吐司面包(Bread)。
總結來看,吐司面包既是基礎烘焙技藝的體現,也因多樣化的食用方式成為全球流行的食品。如需了解具體配方或制作步驟,可參考權威烘焙教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