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released from production to take on other duties
"脫産"是中文特有的職場與教育術語,指勞動者或學生暫時脫離原工作崗位或全日制學習環境,專職從事其他活動。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1325頁的定義,其核心含義包含三層:
一、職業場景中,指員工經單位批準停止日常工作,專職參與培訓、進修或特定項目(如借調至政府部門工作)。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68條提及的"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按照國家規定提取和使用職業培訓經費,根據本單位實際,有計劃地對勞動者進行脫産培訓"。
二、教育領域特指非全日制學習形式,對應英語"full-time study leave"。教育部《成人高等學曆教育專業管理辦法》(教職成〔2016〕7號)将"脫産"列為與業餘、函授并列的三種學習形式,要求學生脫離生産崗位在校集中學習。
三、與"在職"構成二元對立概念。《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術語标準》(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20)指出,脫産狀态下的勞動關系存續但工作義務暫停,區别于兼職(part-time)或在職培訓(on-the-job training)。
權威英文翻譯參照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教育白皮書》英譯本,采用"full-time study leave"作為标準譯法。世界銀行2021年《中國技能發展報告》則使用"detachment from productive work"強調其脫離生産活動的本質特征。
關于“脫産”的詞義解釋如下:
“脫産”指脫離原有生産崗位或工作職責,專門從事其他工作或全日制學習的行為。這一概念常見于教育、職業培訓和法律領域。
教育領域
職業培訓
法律領域
對比項 | 脫産 | 不脫産 |
---|---|---|
學習時間 | 全日制,占用工作日 | 業餘時間(如周末、晚間) |
收入來源 | 無(需單位支持或自籌資金) | 保留工作收入 |
適用場景 | 學曆教育、長期技能培訓 | 短期培訓、在職進修 |
“脫産”的核心是“脫離生産崗位”,既可用于教育體系中的全日制學習,也可指職業培訓或法律行為。其選擇需結合個人職業規劃和經濟條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