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托缽僧英文解釋翻譯、托缽僧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fakir; mendicant

相關詞條:

1.dervish  2.fakeer  3.mendicantmonk  

分詞翻譯:

托缽的英語翻譯:

mendicancy

僧的英語翻譯:

bonze; monk

專業解析

"托缽僧"是一個具有特定宗教和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對應的英文翻譯主要為"dervish" 或"begging monk/fakir"。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結合其漢英含義與文化背景:

一、核心定義與詞源

  1. 字面含義:

    "托缽"指手持缽盂(化緣用的碗),"僧"泛指僧侶。字面意為"手持缽盂行乞的修行者",強調其通過乞食維持生計的苦修方式。

    來源:《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對"dervish"的定義,指伊斯蘭教蘇菲派中通過禁欲、乞食實踐修行的成員。

  2. 宗教歸屬:

    該詞在中文語境中常泛指苦修僧侶,但嚴格對應英文"dervish"時,特指伊斯蘭教蘇菲派(Sufism)的修行者。他們追求通過冥想、舞蹈(如旋轉托缽僧)、禁欲等方式達成與神的合一。

    來源:《不列颠百科全書》(Encyclopædia Britannica)指出,蘇菲派托缽僧以神秘主義實踐聞名,尤其與土耳其梅夫拉維教團相關。

二、修行方式與文化象征

  1. 乞食傳統:

    托缽僧遵循"貧窮戒律",拒絕財産積累,以乞讨食物維持生存,象征對物質欲望的舍棄。這一行為與佛教"化緣"相似,但宗教背景不同。

    來源:美國宗教學者Carl W. Ernst在《Suf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ystical Tradition of Islam》中詳述了蘇菲派通過乞食實踐精神純淨的教義。

  2. 旋轉舞儀式(Semâ):

    土耳其梅夫拉維教團的托缽僧以"旋轉舞"聞名,通過持續旋轉進入恍惚狀态,象征靈魂脫離肉身、接近真主。這一儀式被聯合國教科文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

    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官網對"梅夫拉維托缽僧儀式"的收錄描述。

三、文學與跨文化影響

  1. 波斯詩歌中的意象:

    著名蘇菲詩人魯米(Rumi)的作品常以托缽僧為隱喻,表達對神性之愛的追求。例如:"托缽僧的破袍勝過國王的華服"象征精神富足高于物質財富。

    來源:魯米詩集《瑪斯納維》(Masnavi)英譯本注釋(Nicholson版)對托缽僧符號的解讀。

  2. 西方文學的誤讀與重構:

    歐洲浪漫主義時期(如歌德《西東詩集》)将托缽僧塑造為"東方智者"形象,部分混淆了其與印度教"瑜伽士"(yogi)的區别,體現了文化轉譯中的再創造。

    來源:比較文學學者Edward Said在《東方學》(Orientalism)中分析歐洲對伊斯蘭苦修者的想象性建構。

結論:宗教實踐與文化符號的雙重身份

"托缽僧"(dervish)不僅是伊斯蘭神秘主義的實踐者,更成為跨文化語境中"追求精神超越者"的象征。其漢英釋義需兼顧字面行為(begging monk)與深層宗教身份(Sufi ascetic),同時關聯儀式實踐(如旋轉舞)與文學意象,方能全面傳遞該詞的文化負載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托缽僧”是一個跨宗教文化概念,其含義和表現形式因不同信仰體系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詞義與起源

  1. 基本定義
    指通過“托缽”(手持缽盂乞食)方式修行的宗教人士。該詞源于佛教傳統,梵語中稱“比丘”(bhikkhu),意為“乞食者”。後延伸至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蘇菲派稱其為“德爾維希”(Dervish),印度教稱“棄絕者”(sannyasi)。

  2. 核心特征
    強調舍棄財産、依賴布施生活,以苦行或禁欲追求精神升華。例如天主教托缽修士(Friar)需立誓守貧,伊斯蘭蘇菲派托缽僧通過旋轉舞蹈進入冥想狀态。


二、不同宗教中的表現

  1. 佛教

    • 原始佛教僧侶以托缽乞食為修行方式,體現“不事生産、專注悟道”的理念。
    • 大乘佛教稱“bikshu”,需遵守戒律并傳播佛法。
  2. 伊斯蘭教

    • 蘇菲派托缽僧(德爾維希)以旋轉舞蹈儀式聞名,通過持續30-60分鐘的旋轉達到與神合一的境界。
  3. 印度教

    • 屬于“棄絕階層”(parivrājakācàrya),職責是遊曆各地傳播神的信息,啟蒙民衆。
  4. 天主教

    • 特指“托缽修士”(Friar),如方濟各會修士,需放棄財産并服務社區。

三、文化影響與争議

  1. 藝術與儀式
    托缽僧舞蹈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如蘇菲派的旋轉儀式。

  2. 社會認知
    部分文化中托缽僧被視為“聖者”,但曆史上也存在假借修行行騙的現象(如印度教中的“fakir”一詞含貶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宗教中的托缽僧制度或儀式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如、3、4提供更詳盡的跨文化比較)。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