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托缽英文解釋翻譯、托缽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mendicancy

分詞翻譯:

托的英語翻譯:

entrust; hold in the palm; plead; set off; sth. serving as a support
【化】 Torr
【醫】 pad; support

專業解析

托缽(tuō bō)是漢傳佛教術語,指僧人手持缽盂沿門乞食的修行方式。該詞源自梵語"pindapāta",意為"接受團食",特指佛陀時代僧侶通過乞食維持生計、實踐無我精神的宗教儀軌。

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托缽"可直譯為"to carry an alms bowl",其核心内涵包含三重維度:

  1. 物質行為:指僧人以手持缽盂(圓形食器)接受信衆食物布施的動作,對應英文"alms-begging"或"receiving alms"(《中華漢英大詞典》,2020版);
  2. 宗教戒律:作為佛教"頭陀行"之一,托缽受食需嚴守"不擇貧富、不分精粗、不計多寡"的戒規,體現"依他存活"的修行理念(《佛教儀軌辭典》,佛光文化社);
  3. 精神象征:在禅宗典籍《景德傳燈錄》中,托缽被引申為"破除我執"的修行法門,通過乞食行為消解施受雙方的分别心。

現代佛教實踐中,托缽儀式仍存在于南傳佛教國家,中國大陸漢傳佛教寺院則多在法會期間以"托缽行腳"形式重現這一傳統。根據《中國佛教協會章程》,此類活動需遵循"如法如律、不妨礙公共秩序"的基本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托缽”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托缽(拼音:tuō bō)原指佛教僧人手持缽盂(食器)進行乞食或接受布施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包括:

  1. 宗教行為:僧人通過托缽化緣獲取食物,維持基本生存,同時踐行修行。
  2. 象征意義:引申為貧困者乞讨或依賴他人接濟,如清代文獻中“托缽東牟”即指落魄求人。

二、宗教内涵

  1. 起源與形式:
    • 源自印度傳統,佛教沿襲了托缽習俗,僧人持缽巡遊村落、街市,接受信衆布施。
    • 缽為僧人專用食器,材質包括陶、鐵、木等,形狀為圓形扁底。
  2. 修行意義:
    • 自利:通過乞食摒棄貪欲,專注修行。
    • 利他:為施主提供種福田的機會,傳播佛法()。

三、引申與擴展

  1. 世俗化含義:
    • 後泛指乞讨行為,如清代小說中“沿門托缽”形容貧困者讨飯。
  2. 文化意象:
    • 在文學中常象征清貧或超脫,如“托缽向甚麼處去?”體現禅宗機鋒。
    • 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托缽僧旋轉舞,是宗教儀式與文化的結合。

四、相關概念


五、例句參考

  1. 宗教場景:“僧人托缽化緣,既為養身,亦為傳法。”
  2. 世俗比喻:“他失業後四處托缽,生活窘迫。”

以上内容綜合了佛教傳統、詞義演變及文化影響,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或儀式,可參考來源網頁。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