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後"作為漢語動詞,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可歸納為以下三個維度:
一、空間位移(Spatial Movement) 指物體或人向後方移動的物理行為,對應英文"retreat"或"step back"。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解釋為"向後移動身體或物體",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雙語詞典》收錄例句:"士兵們接到命令向第二防線退後"(The soldiers were ordered to retreat to the second line of defense)。
二、抽象退讓(Metaphorical Concession) 表達妥協或放棄立場的心理狀态,英文對應"yield/concede"。商務印書館《新世紀漢英大詞典》指出該詞可指"在争議中作出讓步",如商業談判場景:"在價格争議中買方最終退後兩步"(The buyer eventually conceded two points in the price dispute)。
三、時間維度(Temporal Regression) 特指将預定事項延後處理,英文譯作"postpone/defer"。《現代漢語應用詞典》記載該用法常見于工作調度場景,如:"項目啟動日退後至下季度"(The project launch date has been postponed to next quarter)。
語義演變方面,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漢語動詞演變研究》記載,"退後"在明代文獻中已具備空間與抽象雙重含義,時間維度用法則形成于20世紀工業化進程中的計劃管理需求。
“退後”是一個動詞短語,通常由“退”(向後移動)和“後”(方向或位置)組合而成,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物理空間上的後退
指人或物體從當前位置向反方向移動。例如:“他退後幾步避開飛濺的水花”“車輛請退後停放”。這種用法常見于日常指令或描述動作場景。
抽象意義上的讓步或回避
比喻在沖突、競争或責任中主動退縮。例如:“談判中他選擇退後一步”“遇到争吵時,退後冷靜處理更明智”。此時可替換為“退讓”“妥協”。
時間層面的延遲
表示将計劃、事件等推遲到更晚的時間。例如:“原定會議退後至下周”“工程因天氣退後開工”。近義詞為“延期”,反義詞為“提前”。
特殊語境中的引申義
近義詞:後退、撤退、退卻
反義詞:前進、逼近、推進
常用搭配:“退後一步海闊天空”(強調以退為進的處世哲學)。
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例如“退後!有危險!”是緊急警告,而“退後看待問題”則指保持客觀視角。
【别人正在浏覽】